北京的初秋深夜,在一次漫长的会议之后,马昌博开始这一天最后一个安排——接受清博的专访。“很抱歉,”他苦笑说,“每天都像打仗一样,太忙了。”



此时马昌博的身份刚刚从壹读传媒CEO兼总编辑变成视知传媒的创始人和CEO还不到两个月。前天刚刚发了一次烧的他在电话那头听起来虽然声音低沉但也笑声爽朗,谈到后来其神采奕奕的状态则完全觉察不出连轴转的疲惫——于是这个采访一直谈到了快到晚上12点。




或许马昌博有理由为自己“神采奕奕”,这个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到一个月的“视知传媒”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影响力令业界侧目:一出手就是五档自制知识类视频节目,从周一到周五做到了日更——要知道此前做了四年的壹读传媒自制视频节目也只是周更而已。


而五档自制节目大都高度垂直,内容则让人颇有新鲜感,比如其“视知医学说”与中国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合作,真人实拍和动画解释的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而其中的协和医生们也一改固有的严肃印象,相当具有网红气质的寓教于乐。


“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产品设计和磨合工作,小到医生每个手势和语气跟同期动画的结合。”马昌博说。这个著名的前南方周末时政记者甚至在新公司做了一个特别魔性和让人不知所措的二次元节目“COS不累嘟昂”,他笑称这节目“拓展了自己的人生边界”。


这只是第一周!

 

足够高大上的开端和一点不心疼的发红包


第二周,马昌博所带领的视知传媒又连续三天推出另一个系列重磅—— “视知”和中国科协合作(这是一个隶属中央书记处的正部级机构,而其主席往往是副国级)共同出品中国科普日系列官方视频,而科普日背后,则是科技部和教育部等国家部委。


这三支系列视频中,包含着几乎当下最火的明星、各个专业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最知名的企业以及中国科技部部长。




比如关于航天科技,他们让TFBOYS这个中国当前几乎最火的组合,向中国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中国登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以及中国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和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提问。


而剩下的两支的明星则分别是胡歌和佟丽娅,他们谈论生命科学和智能制造,提问对象则包括了诸如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华为、华大基因、腾讯等中国顶尖的科技企业。




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计——明星和科学家的结合让科普展现了充分的传播魅力。比如有TFBOYS出镜的这支视频直接被其官方微博转发,引发了粉丝的疯传。


很显然,把这些最火的一线明星、大科学家、部长和顶尖企业聚拢在一起并不容易,但刚出生的视知传媒做到了。


马昌博说,刚推完的这三支视频全网的点击量已经超过400万,而且还在不断攀升,“这都只是开始,未来这些视频都将在包括央视在内的各级电视渠道,地铁和公交车屏幕上播放。”马昌博说。这显然为“视知”带来了巨大的传播。


实际不仅如此,如果你登录“视知”在视频网站上的官方账号,你会发现一个有关G20的英文官方视频也是由“视知”制作。


这个新的品牌,好像一出现,就足够的高大上。“有朋友打电话说你们好像一开始就挺火的,我说因为我准备了12年。”


马昌博说,目前视知已经推出的11支视频全网点击近1000万,而微信阅读数头条目前都保持在一万以上,好的视频比如说“视知医学说”和明星参与的三支科普视频微信阅读数甚至都超过了两万,这对一个新公号来说已经是小爆款。




但马昌博说话非常直接坦诚。他说,“我们不会跟别人吹嘘什么我们如何牛X,如何精心打造,如何一鸣惊人,有理由火,我们也做了大力度的运营推广,但这都只是条件而不一定就会达成好的结果,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些点击量有明星效应、前期圈内朋友的关注转发、和各个渠道对我们过往的信任而给予的大力导流支持,以及包括科普日背后的官方机构运营在内的叠加效应。”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马昌博说,“说句不是玩笑的玩笑,每次微信出来我都要到各个群拜托圈内的朋友们转发,最近一段时间红包发了估计都要快两万了,脸皮都刷厚了。”




我只能说方向正确,内容扎实,团队用命,大家支持,尤其感谢圈内各界朋友和渠道对我们的尊重,给的这个面子。”他说,“一并鞠躬谢过,未来我们也努力不辜负大家的尊重。”


 

“每个CEO都要经历一些让你恨不得立马死去的时刻”


此前,在南方周末的6年时间,马昌博收获了心怀新闻理想的年轻人所有的光荣与梦想,揽尽诸多奖项——2008年南方报业集团首届“年度记者”、多次的南方周末年度新闻奖,甚至被称为是最优秀的时政记者……他说,那段时光是“与青春匹配的金子般的时光”。




虽然在南方周末顺风顺水,但马昌博已然深刻感受到一个全新媒体时代的即将登场,他说这是一个“大潮下的转折年代”,这就是互联网与资本市场。虽然日后他被评价为有着传媒市场的精准嗅觉,但马昌博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弄潮儿,“弄潮二字要求太高,对于我而言,能做到顺应大势所趋,甚至说能做到不被潮流淹没,就已是殊荣。”于是,他斩断荣誉与舒适的生活,搭乘上快速行进的新媒体高速列车,开始未知的旅程。


2011年底马昌博从南方周末离职,作为创始人之一和老领导林楚方一起创办了壹读传媒,并在后来担任壹读传媒CEO和总编辑。




四年多后,重新提起这段历程,马昌博称之为“痛苦的个人迭代”。“你想想,我之前主要是管内容,后来做了CEO开始管销售,甚至一度成了壹读实际上最大的销售,再后来还要管财务,每一个改变都不是那么让人喜欢但又不得不。”


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财务报表,“财务同事把报表交给我,我看了一眼,妈蛋的,完全没看懂,但你作为CEO不能说不懂啊,我就说今天比较忙,明天跟你说,然后同事走了之后我就开始挨个搜索财务名词。”




他从零基础开始学习财务和税务知识,也强迫自己在内容和经营之外,拥有更现代化的商业思维,为此他在过去的三年多中在包括清华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内的几家中国知名商学院学习。“70%的时间在处理公司事务,15%的时间在当学生上课,15%的时间在当老师教课(他兼任国家行政学院媒介沟通课程的老师)。”他说,“我很惊讶这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几乎所有的周末时间都在几个地方奔波。”


比商业思维更残酷的是商业现实。2014年,因为资金的原因,壹读曾经历过几乎三个月发不出工资的窘境。“后来在某次年会的时候,我讲到这段艰难岁月,一个员工跟我说,当时自己刚入职,结果收到的第一封CEO给全体员工的信就是:对不起,这个月工资发不了了。”而这封短短的邮件,是马昌博用了几乎一天的时间才写完,“痛苦的折磨,拖到第二天凌晨才发出去。”


同时发出去的还有另外两封邮件,一封是给中层的,“要求他们必须坚决地跟我站在一起,展现对下属的乐观。”一封是给高层的,这封很简单:未来三个月,高层不发工资了。


再后来,是创始人们一起做出的停止杂志纸质版发行的决定,以及随之的大裁员,“大都是我一个个招进来的,现在我又无奈劝他们走。”马昌博说,“后来我对自己说,裁掉这么多人的事都经历了,以后也没什么更难为情的。”壹读最多的时候65个人,最低谷的时候才26个,随后办公地点也从写字楼搬到了商住两用的民居。


马昌博后来说,外界看到的多是壹读几番引领风潮的时刻,却不知道我们无数次如履薄冰,甘苦自知。“这看起来特别像一个寒冷冬天里的爱情故事,可每个CEO都要经历一些让你恨不得立马死去或者马上消失的时刻啊,既然是职责所在,也就没什么可多说的。”




马昌博的狠劲在此刻体现了出来,他彻底推翻了自身一些原本的根深蒂固,这种撕裂的,甚至是血淋淋的改变,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次脱胎换骨。


从2015年开始,专注于视频和新媒体的壹读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认准方向,坚定地不留后路的走下去”,壹读开始了爆发式的高歌猛进。2014年,壹读还在亏损600万左右,而2015年壹读营业额2100万,纯利润600万,2016年上半年还在保持近乎40%的增长。一反一正,背后的飞速和辛苦,不言而喻。


马昌博赢了。但他说这是前面所有的积累才导致了后面的爆发,“早在此前我们就已经被称为新媒体的典型和短视频的引领者,没有什么是凭空来的,要感谢所有在壹读工作过的人,你们都是奠基者,这是客观事实。”

 

视知—— 刚出生便一鸣惊人是因为团队用命


2016年8月16日晚9点35分,在一篇名为《唯有衷心祝福,只愿故人如故》的告别信之后,业内才突然知道,马昌博已经离职壹读一月有余,当日终于正式宣布。


这篇告别信,当晚在朋友圈被刷屏。




这是一件足够引发圈内震惊的传媒人变动事件,随后包括澎湃新闻和蓝鲸传媒等都纷纷报道了马昌博离职的消息。圈里都在问:马昌博接下来要做什么?


十天后,马昌博用一场大规模的招聘做了回答,于是人们知道,“视知”是他的新征程。


这个招聘宣言,再次被朋友圈刷屏。




他说:“在知识群体逐渐扩大、移动付费方式越来越便捷、垂直领域知识解释的刚性化需求之下,可视化翻译会成为未来趋势。”认准了发展方向,他着手要做中国不二家的垂直的、可视化的“知识翻译家”。


马昌博说:“每个男人都希望有个自己的种,我要再次播种一个不同基因的孩子。




精准定位,高举高打


马昌博于视知的愿景有二:第一是做中国最大的可视化解释的服务商,第二是做中国一流的可视化知识提供商。


目前视知的核心产品有视知医学说、视知汽车、视知百科、视知二次元,视知金融创投等,使用视频、漫画、图片等可视化方式,利用微信公号、视频网站、APP、线下等渠道,进行网友接受成本更低的视频传播,从而抢占未来垂直、专业领域的新一轮红利。“比如‘视知汽车’这个栏目,在一般视频网站未必表现多好,但在汽车之家这种垂直领域就特别受欢迎,半天下来能有30万的点击,吸引快2000粉丝,效果明显。”




内容制作,保持水准


出身于传统媒体的马昌博,接受过严格的媒体专业训练,拥有着精良的“手工技艺”,转型新媒体,在内容的制作上,同样有着自己的执着:“我不要求每篇文章都成为爆文,但是我希望每篇内容都能够保持有高水准的平均值。”


视知是一个创业公司,但是马昌博对于自己的团队“十分自信”,他也坚信视知的内容必定会成为知识解释领域的标杆。


在团队招聘中,文字编辑以及视频制作团队成员占据了整个团队的绝大比例,马昌博认为,所有产品的成功源自于所依附内容的精良,在内容的制作上,效率与内容质量两者必然都要兼顾。“所以我们追求高质量的平均分。”


视知的招聘中除了注明是东三环最好的办公室氛围外,还特别注明要给每个新人“一份工作应该有的业内尊严和骄傲”。




吸引粉丝,胸有成竹


虽然第一波微信红利期已过,马昌博却丝毫不担心视知微信公号的粉丝积累,曾经成功运营“壹读”大号的经验,让他有足够的底气:“粉丝增长,新媒体运营是我们的强项”。此外,视知将通过垂直、可视化的优质内容,辅以广泛的线下活动,加强与逐渐被忽略的传统媒体合作,推进粉丝稳健增长。


盈利模式,开疆辟土


马昌博介绍,视知未来作为中国一流的可视化解释的服务商和可视化知识的提供商,它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服务收入,广告收入,内容收费。在知识人群逐渐庞大,知识消费需求增加,移动支付功能便捷化的大环境下,他预测内容收费将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唯有抢占市场先机,占据有利形势,方能开疆辟土。


工作与生活:创业者、文艺青年与单纯少年


星座上的马昌博是一个所谓“摩羯水瓶”的复杂存在。


在工作上,马昌博说自己是个典型的摩羯男,十足的认真和不留情面。他挂在嘴边的是效率、尊重和情分这几个词,“没有组织效率的团队没有希望,没有相互尊重的团队没有灵魂,而不念基本情分的团队不会持久”。他认为关于“业务”的问题就不应该留有人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标准必须清晰严苛,这样才是对你好,团队才能有前途。”




在曾经那些艰难得恨不得立刻消失的时刻,依然咬牙闯过来,马昌博对自己的狠劲也干脆利落,他喜欢称自己是一个“强迫型的角色扮演者”。“人生需要你负担起不同层面的各种角色,尤其是工作中,对我而言,如果这个工作角色要求你只能如此,那不管喜不喜欢,我都会选择必然如此。”


比如很多人认为记者出身马昌博也会是一个特别喜欢表达的人,可以举例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也兼任着国新办“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和国家行政学院“司局级班”媒介沟通课程特聘老师的角色,这是一个培训官员说话的工作。


而实际上,马昌博说自己更乐于听他人说话,“其实我更喜欢默默观察”,只是如果角色需要他的“侃侃而谈”,他便会担负起这个角色。




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有点宅的水瓶男,喜欢不被设计的旅行,随意所致的朋友聚会,“酒量不好但酒风好”。他喜欢历史和政治,这好理解,但他也追奇幻或者穿越的网络小说,对这些网络写手大神如数家珍。但奇怪的是,他还尤其钟情于科幻,“喜欢天文,喜欢地图,喜欢黑科技。”


“我是《科幻世界》十几年的老读者,每个月不买一本就觉得过不去,所以纸媒再衰落,《科幻世界》也最好别停刊。”


是不是每个装腔作势的男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少年的灵魂?马昌博给清博君讲了两个小

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某天,在小区楼下发呆的马昌博,偶遇一位活泼可爱的2岁小朋友,不知不觉中,居然惺惺相惜,建立了深厚的忘年交情谊,在随后的2小时中,他就一直陪着这位小友人,牵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鸭子,行走在小区的林荫小道上,而小朋友的姥姥则放心地去买菜了……(大家可以自行脑补这一幕爱心洋溢的画面)




不过宅男一旦出手,那疯狂劲也不是轻易就能hold住。就在不久前,马昌博终于进行一场生不如死的户外运动——徒步戈壁,3天时间徒步88公里,最艰苦的一天是34公里的翻山越岭,这个在一开始就声称不喜欢所有的自虐折磨而想放弃的人最终居然走完了全程?


一段少有的沉默。“为什么?别,千万别跟我说什么内心的坚持,不屈的梦想,就是因为同行的两位老大姐都先后奚落说我要走不动就搀着我走。作为一个男人,听完这话你要不走完脸往哪放?自己选的戈壁,含着泪也要走完啊。”


一阵大笑。


他有着企业家的精明能干,有着文艺青年的诗意情怀,有着单纯少年的坦荡直爽,这就是马昌博。




----------我发广告我骄傲----------


更多精彩,请关注!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


阅读原文可申请试用清博舆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