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网络词汇的流行,引发网民对网络流行语褒贬不一的看法,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有人质疑网络流行语让生活少了诗意,人们更因此患上了语言贫乏症,还有舆论表示,非常反感网络流行语。那么,反感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部分网络流行语语言粗鄙且缺乏美感,致人反感。网络流行语虽能丰富我们的表达形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形象生动、一阵见血,但部分词汇却如同低俗市井文化,语音粗鄙,用词不堪。

 
如“日了狗了”、“屌丝”、“然并卵”等,因带有性器官字眼,一度遭到部分舆论的质疑。知友“达芬奇爱吃鱼”这样形容社交网络中使用“屌丝”一词的人,“把男女生殖器官挂在嘴边的朋友本身教养就有问题。用‘屌丝’来评价个人、群体太片面欠考虑了。随大流,不加思考既不了解词语产生的原因,也不顾及词语是优雅还是低俗,就乱用网络流行语,这种短浅、狭隘的思想造成的习惯,可以说很屌丝。”知友“肖晓” 也认为,“有些流行语感觉不那么正派,偏黄偏恶心,受不了它的流传。”
 
部分网络流行语除了言辞粗鄙外,还较为简单粗暴,有网络舆论认为,太简单粗暴的流行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美感大大降低。如人民日报在文章《蓝瘦香菇流行:患上语言贫乏症》中指出,“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而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而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这或许是语言贫乏的一种,但是对比古文,确实美感度下降不少。


网民跟风滥用流行语,常常词不达意造成审美疲劳。有时候,病毒式传播都无法形容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之快,据清博舆情监测系统(yuqing.gsdata.cn),10月11日上午9时至13日下午16时,微博、微信等多个网络平台与“蓝瘦香菇”相关的信息有20万+条,其中微博数据达196845条。一时间,所有人都有那么点蓝瘦香菇的心事儿。这种大范围的跟风套用很容易给人造成审美疲劳,之前就曾有人吐槽,“宝宝”一词的流行使全社会不管男女老少、高矮美丑都自称宝宝,实在难以消化。


 


流行语的滥用还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生搬硬套抖机灵,不管词意是否符合语境,甚至根本不清楚词意就跟风使用,试图塑造自己紧跟潮流的形象,但结果是词不达意的表达造成他人的理解障碍;其二是不考虑时效性持续使用一些过去式的网络流行语,微博网民@被动型 直言:“我觉得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要注意时效性~现在还在反复使用重要的事说三遍~真的是让人反感~既然爱用别人的话~就要有与时俱进的觉悟~~”

 

网络流行语的滥用都是对词语的过度消费、传播和阐释,最终可能彻底毁灭一个词语,使之消失在当代文化的词库中。@中青报曹林 评价:“一个流行词、流行语风行后,不把它用滥、用臭、用到让人反感,是不会罢休的。很多词语,就是在这种过度消费、过度传播、过度阐释中被毁掉的。”



流行语扭曲词语原意,消解中华语言魅力,加速传统文化流失。部分流行语并非拼接或创造词汇,而是在已知词汇上进行意义的延展、丰富甚至是完全替代,因此常常出现扭曲词语原意的状况,导致传统词汇的不断消解,而流行语短暂的生命周期更加剧了词汇的贫乏。

 
知友“我不说”指出流行语对“圣母”一词的歪曲滥用,圣母起初是用来形容一些想追求宽容大爱精神却不幸走偏的人,结果演变为一种语用乱象,“只要有人提出那些脱离世俗狭隘的见解,就会立刻招来这样的炮轰”。
 
文章《流行语与流行病》指出,“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的一大影响是,终究患上了‘语言贫乏症’。”呼吁网民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追随流行语。
 
此外,流行语因其朗朗上口、贴近生活、易于记忆、略带情绪宣泄等特点,在互联网上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并迅速从线上向线下蔓延,成为日常口头用语。相比之下,诗词、成语、文言文等中华传统用语记忆难度较大、对语境要求较高、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不太相符,因此网民在碎片化信息流中习惯使用网络流行语而非“咬文嚼字”的传统用词。长此以往,流行语持续地压缩传统词汇的生存空间,在不断替代中加速传统文化的流失。
 

对此,部分网民采取抵制态度,用文言文一一对照流行语,彰显传统语言之魅力,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表 流行语与文言文对照

▲ 表中内容取自网络



部分网络流行语附带自黑、自嘲等属性,

心理防御机制的背后是负面情绪的传播

现代社会,人人都会说几句网络流行语,尤其是带有自黑、自嘲等属性的,这在部分网民看来,是积极乐观的体现,但部分人却认为,这是自己在某个事件或面对别人看法时,用来掩饰自己的紧张与不安的行为表现。
 
较为典型的流行语有“为什么要放弃治疗”。据悉,这话最初出自于治疗少年网瘾的医生杨永信,因网瘾少年在治疗过程中被使用电疗,而这种治疗手段被人多加指责,后来电疗就停止了。对此,杨医生询问,为什么要放弃治疗,原意是你为什么放弃网瘾治疗,现在则多被用于嘲讽以及自黑,跟停药治疗同一个意思。
 
此外,不少人喜欢用“狗”来形容自己,如“累得像条狗”、“单身狗”、“周末还在工作的搬砖狗”、“IT狗”等等。
 
环球杂志对此发文称,“在全民自黑的年代,狗似乎成为了矮矬穷的代名词。随着屌丝文化、反鸡汤文化和负能量文化的扩散,人们不再热衷炫富,而是互相比惨,纷纷自认为狗。好像不把自己比成狗,就不足以表达自己有多low,有多穷,有多颓废;不把自己比做狗,就不能融入这个全是狗的社会。”
 
这种稍有保留的自黑背后,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自我用来和本我、超我压力对抗的手段,即人们面对挫折和焦虑时,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在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级中,自黑属于建设性防御中的幽默手段。即以幽默的言行来应对紧张与不安,以表面的笑声来化解尴尬与失落。
 
或者说,最开始自黑是出于自我反省的需要,但当我明确意识到我是人群中比较差劲的那一个时,首先而来的是恐惧、恼怒、羞愧和不甘,随后则是下意识地想要拼命掩盖这一点。
 
此种情况下的自黑、自嘲网络流行语,对于那些正能量爆棚的人而言,相当于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与传播,进而引发他们反感。



性别化流行语强化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巩固社会阶层从属关系。纵观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发现性别成为流行语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且以女性指代居多,如绿茶婊、心机婊、女汉子、女神、白富美等。这些流行语对不同的女性形象褒贬不一,实际上在无形中深度刻画了同一种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外形上,要如“绿茶婊”一般清新脱俗、长发飘飘;在性格上,要温婉动人、小家碧玉、柔若无骨,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个性豪爽、不拘小节、吃苦耐劳的“女汉子”;在修养上,要如“女神”见识广博、知书达理,但又不能倚仗聪明才智玩弄心机,成为“心机婊”。
 
男性同样如此,“高富帅”是大众理想型,兼具外表和财力的双重优势,而“矮矬穷”则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屌丝”不仅欠缺人格魅力还抱有对“女神“的幻想和对“高富帅”的仇视心理。
 
如此可见,这些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婊”、“屌”等粗俗字眼更是对部分性别群体的语言暴力。自媒体文章《警惕网络流行语背后陈腐的性别观 》表示,“当性别偏见与低俗文化一旦纠缠在一起,网络用语中暴力的拳头就丧失理性地挥向女性群体了。”
 
此外,性别化流行语也被认为是反映并巩固了社会性别认知和社会阶层关系。高富帅只能配白富美,不能和女汉子在一起;屌丝逆袭成功,逆袭也意味着普遍意义上屌丝和女神是不对等的。新京报书评周刊《网络流行词的这十多年》指出,“屌丝、高富帅、白富美等网络流行语不仅表征了社会性别和阶层关系的交叉性,这些词语本身的语义流变也形塑着我们对这两大社会关系主轴的理解。”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


阅读原文”免费试用清博舆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