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开始,台湾、香港等地均有与“冷知识”相关的节目播出,2013年,腾讯视频也出品了一档名为《冷知识》的手绘视频。与“冷知识”相关的信息近些年更受到年轻人的喜好,其中有些人通过主动发问获取某个领域内的冷知识,还有些人通过网络寻求他人不知道的“冷知识”答案。为何新一代年轻人都钟爱“冷知识”,原因在于以下五点:


信息爆炸导致冗余信息繁杂,冷知识是海量信息中较有价值的选择。信息爆炸是互联网赋予这个时代的特征,人们每天都要接触海量级甚至银河级的信息,这些信息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却未必都有用,反而显得非常冗余繁杂。


而冷知识凭借深入、专业的分析,能让人们开阔眼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部分看似稀奇古怪,却可以让人增长见识的冷知识,不仅能启迪思维,引发强烈求知欲,还是海量信息中非常有价值的选择。


如这些冷知识,“切洋葱时嚼口香糖就不会流泪。”“早上起来,吃一个苹果比喝一杯咖啡还能提神。”“粉底不小心弄到了衣服上,只要用化妆水擦拭,马上就不见了”等,其实能帮助我们减轻生活中的一些麻烦。


还有一些则能增长人们的见识,如牛仔裤上为什么有小金属?这是因为16世纪的欧洲,牛仔裤因为坚固耐磨,受到工人阶级的热捧。但这种服饰存在一个缺点,即口袋和拉链处由于受力原因导致很快就撕裂开来。后有人受马鞍上铆钉的启发,利用这些金属块来解决牛仔裤受力不均的问题,最终从战略上解决了问题。



社交媒体时代,知识赋权效应显著,冷知识是掉书袋获取注意力的法宝。社交媒体时代,聊天作为关系建立的起始活动成了一项正经事儿,谈资既是广泛社交的必备,也是深入社交的入口。同时,知识赋权效应表现显著,专业领域从业人员、学者、文化研究员等知识分子在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和美誉度有所提升。


相比艰深的专业知识、晦涩的学术名词,冷知识完美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成为社交活动中不可多得的聊天素材。一方面能够以“掉书袋”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知识广度,提升社交魅力;另一方面更能用猝不及防的“冷”知识获得他人注意力,达到哗众取宠的作用。


有网民提问“你知道哪些尤其适用于用来优雅地‘装逼’的冷知识?”,知友“张松”直言,“我喜欢冷知识是因为可以在别人面前装知识深奥!”不仅是个人用户,冷知识也是社交媒体账号“吸睛”的利器,“你未必知道的冷知识”、“***的冷知识你知道几个?”等用语数不胜数。



冷知识是对主流文化、课本知识的解构,符合年轻人颠覆传统的群体特征。冷知识,是指那些表现为偏门的、琐碎的、庞杂的知识跟事情,不为众人所知、鲜少经大众传媒传播是其重要特点。相对于主流知识体系、相对固化的课本知识点,冷知识可以被视为一种“另类知识”,是对其上述常态知识的补充和颠覆。


新一代年轻人是一群不受传统定势约束,喜欢破坏规则并重塑规则,乐于颠覆传统的人。多家媒体文章指出这一群体性特征,网易《颠覆时代:这些年轻人在颠覆你,还是你也属于其中一员?》,新浪《外媒:中国传统观念被颠覆 年轻人享受独居乐趣》,搜狐《B站董事长:年轻人喜欢的亚文化将成为主流文化》。


基于这一特点,年轻人对主流文化之外的冷知识会格外感兴趣,比如历史课本不涉及的野史、文学名著中容易忽略的细节、生活中常常出现又不易察觉的微观现象,偶尔还会涉猎主流媒体有所保留的新闻信息。


知乎问答平台上,类似“三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关于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这种问题不胜枚举;中信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这个知识点超纲了!》在豆瓣评分获得7.7的不错成绩,内容简介直截了当“知识无须规划”正是对冷知识颠覆主流文化的最好诠释。



在系统的科学教育下,冷知识替代“民间土方”,科学地解决生活困扰提高生活品质。中国现代史中,科学技术被认为是满足人类社会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整个社会崇尚科学知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近现代科学教育的旗帜。新一代年轻人从小在学校接受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的科学教育,被家长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要诀”。


不同于上一代人在科学知识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崇尚民间智慧,容易轻信民间偏方、土方,并将之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新一代年轻人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习惯并擅长使用科学方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而传统的系统自然科学知识并不会涵盖生活化的问题,民间土方的实用性和严谨性都遭遇质疑,因此冷知识成为代替民间土方解决生活小问题、小麻烦的一剂良药,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小诀窍。


比如气球遇到橘子汁、柠檬汁会爆炸这条冷知识可以保护儿童安全,喝酒前多吃动物内脏可以缓解酒醉程度能降低健康风险,核桃可以修复原木家具掉色能从细节上提升家居环境,喝醋不能缓解鱼刺卡喉咙则完全颠覆了民间土方说法。



网络知识共享环境下,信息获取成本降低,技术进步满足人类对未知信息的天然好奇心。知识共享并不是新时代的创新性产物,但互联网实实在在加速了共享速度,扩宽了知识范围,降低了分享门槛。电子书、维基百科、问答平台、网络课程等互联网产物大大降低了网民信息获取的成本。


相比于过去,人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获取需要经过漫长复杂的过程,“跋山涉水”前往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馆藏中人工检索相关资料,在厚如城墙的大辞典、百科全书中翻阅需要的知识点,更多时候,在经历如此艰难过程后会发现,仍然无法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甚至是从一开始就无从下手。


比如,看到一株甚是喜爱又不知名的花朵,想要得知其芳名,遍及植物百科全书可能也难以找寻。当然,寻找一位植物学家进行咨询是更为快捷的方式,但是与植物学家获得直接沟通的成本也是相对“高昂”的。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


阅读原文”免费试用清博舆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