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戾气的表现及特点
如上文分析,部分网民缺乏法治观念,全然不顾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以所谓的正义抱团集结,试图通过极端行为向公权力施压,以达到利益或其他诉求。舆论是公众监督权力、维护利益的工具,但是一旦舆论干扰甚至绑架司法审判,就有违现代法治精神,破坏国家法治。
媒体对事件的大量集中报道,能够实现议程设置。如果公众整天被随机杀人案、袭警事件、刺童事件、群体性事件等负面新闻包围,而很少看到生活中积极正面的报道,无疑会以为生活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
根据“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人们会以负面的环境认知作为行动依据,并作用于现实环境,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难免触发过激性冲突。在媒体对杨改兰事件进行铺天盖地报道时,《盛世中的蝼蚁》一文通过炒作社会阶层差距在网络刷屏,文章将杨改兰残忍杀害四个孩子的行为全然归结于社会分化、政府不作为。对此混乱逻辑,有人质疑“什么《盛世中的蝼蚁》!等你死了,他们好写10万+在朋友圈转发”。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引起网民情绪化的对象太多,由于社会代偿机制的不健全,网民能够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和场地有限,网络目前承载着社会安全阀的功能”。
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促使网民跨时空连接聚集,网络舆论场集中着网民的情绪,网民匿名状态下,积极交流意见、宣泄情绪,难免夸大事实、散布情绪、彼此感染。在官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谣言容易趁虚而入,煽动网民到线下集结行动,甚至滋生是非。
网络除承载着社会安全阀功能的同时,也成了一部分人造谣传谣、煽风点火的工具。缺乏道德乃至法律底线的传播行为,易于对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造成误导,培养甚至助长社会戾气。
10月23日,一则称“武钢裁员,工人闹事,死伤在统计”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警方和媒体当天辟谣,这段视频实为2013年汕头澄海县盐鸿镇盐灶“拖老爷”民俗活动画面。据人民网报道,造谣男子发布视频、捏造事实的初衷系“发泄不满”。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应成为社会戾气滋生、扩散的空间。在“武钢员工因裁员闹事”造谣视频广泛传播后,警方对造谣男子实施抓捕,并同媒体进行辟谣,及时遏制了谣言传播。
湖南宁乡抵制垃圾焚烧发电站项目事件发生后,事件造谣组织者被直接控制,防止了事态恶化,维护了当地稳定。这些事件虽防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或扩大,但充分暴露了社会戾气的威胁。保证网络信息流通自由度的同时,相关部门有必要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引导,使网络环境得以净化。
网络能够记录网民的一举一动,各媒介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能够勾勒出网民画像,随着网络对人们现实生活影响日益深刻,这种勾勒将越来越清晰。根据经验可以发现,目前很多暴力事件发生之前,在网络就有明显迹象,并有清晰的发展路径,湖北仙桃抵制垃圾焚烧发电站项目事件是典型案例。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
“阅读原文”免费试用清博舆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