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微信公号“方不见和你讲个故事”推文《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耐克的球鞋,学校就取消了我的贫困生助学金》。11月6日,微信公号“人民日报”头条转载原文,阅读量轻易冲破10万+,点赞数3万有余,原作者“方不见”留言“人民日报可以发我的这篇文章,甚是欣慰”获得点赞2.3万。11月7日,@中国新闻网 发布头条文章转载原文,截至发稿前获得157万+阅读数。贫困生助学金一直是一个争议性话题,此事关联物质消费,更是引发舆论强烈对立。

助学金相关案例
原文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却鲜明地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即贫困生的评定缺乏统一标准,物质生活作为贫困生评定参照的作法引发社会争议,类似可溯的真实案例还有很多。

因购买电脑被剥夺贫困生资质

2016年9月21日华商报报道,22岁的小刘是西安思源学院大四学生,今年他在陕北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但暑假他持《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在村子里盖章后,回到学校审批时,却被学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发补助款。

在食堂吃得多可能被取消助学金

2015年10月13日武汉晚报报道,华中农业大学将食堂消费水平作为助学金评定参考。据学生推算,想要获得参评国家励志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学生,女生中晚餐的消费要低于6.2元,男生要低于7.2元,否则就会被取消已经认定的贫困生资格,相应的助学金也将被取消。

因参加实习被取消国家助学金

2014年12月31日华声在线投诉直通车称,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同学(化名)申请评上了国家助学金,可实习完回学校之后却发现助学金资格被取消了。对此,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老师回应称,学校将助学金名额给了更需要帮助的大一、大二学生。


取消助学金引发的舆论对立
贫困生更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 VS 应区别对待母亲的贵重礼物

微博舆论场中,虽同情涉事者居多,但仍有少数舆论质疑其穿耐克鞋的行为。有网民认为,作为贫困生,既然家庭困难,就更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而耐克并不属于生活必需品。


此外,为什么一定要买四五百的耐克?一两百的安踏、李宁质量未必不好,这样还能省几百块呢。@满墙都是奖状:“一双nike可以穿4双李宁了。”@Qii_Z:“没见过哪个贫困生家里大人还舍得花500给孩子买鞋子的。”

 
对上述观点,更多的舆论持反对意见,有舆论认为,因一双耐克鞋就取消贫困生资格的行为,是完全忽视了母爱,要知道,贫困家庭的母爱更显得珍贵。且父母都是竭尽全力想给孩子最好的,即便承载着家庭的重担,也不想让孩子因物质差异而自卑。微博网民@流失鹰:“那不仅仅是双耐克鞋的事,那是一个人的梦想,以及他母亲对他深沉的爱!”@其实我真不贰:“虚荣和活的体面是两码事,而他的母亲只是希望他活的更好一点。”


生活消费是检验贫困的最好办法 VS 贫困生评定不应参照单一生活标准

部分舆论认为,对贫困生的认定,借鉴其日常生活消费,确实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对自己的家庭情况大多熟知,因此,通常不会大手大脚花钱,也不舍得买很贵重的物品,除非亲戚朋友给的一些二手的。网友@练憋气的鱼 发博称南京理工大学依据学校食堂饭卡消费情况,鉴定哪个同学需要资助,并悄悄将钱打到饭卡上的行为很赞。对此,@没有时光机的小仙女 也称赞道:“消费次数达到,说明大多是在学校吃,金额不超,说明每顿消费不高。这个做法我觉得挺好的。”
 
也有部分舆论认为,贫困生的评定,不应参照单一的生活标准,这对于真正的贫困生而言,助学金或不能给真正有需要的人,还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如文中的贫困生仅穿了一双耐克的鞋子,便被划出助学金的界限。
 
再如2012年,某大学推出的评定助学金的细致筛选方式:即设计大学生经济状况测评表,细分为11项,让学生和所在班级打分,总分越高代表越贫困——“有1000元以上电子产品(电脑除外)”或“有高档衣物、化妆品”,均会倒扣10分;抽烟、喝酒、在校外饮食,也要倒扣分。 2013年,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评定助学金的标准是,每月话费不得超30元,手机总值小于500元,电脑总价不得高于3000元等等。
 
类似的评定标准,在部分舆论眼中,或过于苛刻或不太公平,网民@木然先生 认为,“不要用所谓的苹果手机或者鞋子化妆品来决定一个人。用什么,是个人的态度。至于如何得到,关乎个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只要他不要愧对他背后的支持就好了,不是么?”


助学金获得者具有示范作用 VS 穷人也有建立自尊自信的权利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每个社会成员在自己的位置都有其限定的义务与权利。比如在当下社会环境,官员尽量不要使用奢侈品,否则就会污名缠身,哪怕是自身家底丰厚,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目前,全国各高校关于贫困生的评定花样百出,目的只有一个,尽量显示贫困生评定的公平性。因为贫困生生活于学生群体之中,生活中的吃穿用度、一言一行都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助学金获得者就像一个捡到了馅儿饼的人,受到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监视,稍有不当行为,就会被认为是学校贫困生评选制度的不利。
 
因此,助学金获得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贫困示范作用,勤工俭学、发奋学习是基本要求,明显的物质消费行为就会被打上“不贫困”的标签,低调生活虽然略微压抑人性,但有所得有所失也是人之常情。
 
另一种观点如原作者所言,“我曾听见最恶毒的话莫过于贫困生就应该有贫困生的样子,我想问一下贫困生是什么样子,是只能穿的破烂?不能有一点爱美之心?还是应该把尊严丢弃然后在怜悯的目光下生存?”
 
部分舆论主张穷人也有追求体面生活的权利,也有走出贫穷生活触摸平常世界的小小愿望,也有昂首挺胸行走在富人之间的尊严。同样的物质消费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意义,那些仅凭一件来自母亲的礼物就冠以虚荣拜金大帽子的人,无异于用道德绑架剥夺穷人建立自尊自信的机会。
 
贫困生愿意节衣缩食攒钱购买一双篮球鞋,和其他同学一样快乐地驰骋于篮球场,愿意用500块买一双耐克穿上10年,而不是花50块买鞋只能穿一年。这些都是一个人的消费习惯、生存权利,为什么要因贫穷而区别对待?


助学金优先给予最贫困生 VS 自我发奋改善生活值得鼓励

贫困生助学金向来是一个“僧多粥少”的稀有物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只能选择把助学金发送给最贫困的学生。何为最贫困?可能是勉强延续家庭成员生存的学生,可能是打三份工才能保障自己温饱生活的学生,也可能是根本不认识耐克、更不会奢望穿上耐克的学生。
 
母亲攒钱给孩子买耐克的确是一份伟大而值得尊敬的爱,但是可以选择攒钱买耐克是不是意味着目前家庭生活没有迫切的生活必备品的需求,是不是意味着尚且可以努力一下追求一点物质享受?那么,那些攒几个月钱也买不起耐克,就算攒够了500块钱也要买别的生活必备品的学生家庭,是不是更加具有贫困生助学金的获得资格呢?微博网民@交易Wei生 调侃:“留给那些攒几个月妈妈也买不起耐克鞋的孩子吧!”
 

也有相反意见认为贫困生是一种物质贫困,有的贫困生因此自甘堕落,倚靠低保助学金勉强度日,但是有的贫困生发奋图强,凭借个人努力勤工俭学帮助家庭减少经济负担。如果因个人努力小幅度提高了家庭收入就被剥夺贫困生助学金,那么贫困生自力更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压制,毕竟学生阶段的兼职收入很可能不如助学金金额高。长此以往,这种做法是间接消磨贫困生意志,形成不敢实习、兼职的扭曲风气,阻断年轻学子自强自尊自信的发展方向。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


阅读原文”免费试用清博舆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