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舆情年度盘点

清博舆情出品

此为第五篇

2016年涉警舆情集中爆发,整体囊括了交警、法警、民警等多个警察类别,呈现出舆情扩散快、影响范围广、舆论声量大等特点。其中也不乏理性声音,从长远角度呼吁各方共同维护社会安定,避免不法分子伺机而动,媒体作为社会群体之间的润滑剂,应公正报道涉警新闻,避免“黑化”警察群体。

从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超1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监测“警察”,时间段为12月5日14时至16时,关注媒体分布图中,微博因其信息广场的特性成为网民主要讨论平台,占比73.83%。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舆情解读

集中爆发形成流瀑效应,警民关系遭遇舆论危机。纵观本年度的十大涉警舆情可发现,相关事件多发生于五、六月份,一定时期内涉警舆情的密集爆发及所呈现出的高峰不断、波澜起伏的舆情态势,极易形成流瀑效应,导致警民关系成为一段时间内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而雷洋案、深圳警察查验身份证及吴良述等部分案件延续时间较长,发展过程扑朔迷离,反反复复,加上网络大V持续追问与呼吁,加重了民众对案件的关注程度及焦虑情绪。大量的舆论非议也导致相关部门公信力遭遇质疑,并陷入舆论危机。

 

理性倡导合作意识,避免束缚警察手脚。涉警舆情一度陷入“塔西陀陷阱”,舆论对警察执法规范、公权私用的质疑和谴责声量不断加大,负面情绪攀升。但是随着网络讨论的深度和多元化,理性声音开始关注警察的平等权利。

平等权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关怀,部分舆论一味苛责执法者是“暴力机器”,聚焦负面涉警舆情,无视那些工作于一线对抗不法分子的人民英雄,要求警察人性化执法的同时却“工具化”看待警察。6月14日,@共青团中央 发文《警察可以为你流血,但请别让警察再为你流泪》,指出“仅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有4599名民警因公负伤,438名民警壮烈牺牲,牺牲民警的平均年龄46.3岁”,该文阅读数逾89万+。

二是强力要求警方权责分明,却公然拒绝甚至对抗警方执法,毫无合作意识。11月10日,@人民网 报道“老公开车逆行,老婆打掉执法记录仪”,11月29日,南京一女子拒绝检查发飙打滚,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对此有网民表示即便面对执法“失范”,民众也应先配合,此为“责”,然后在事后第一时间进行投诉维权,此为“权”。

此外,部分网民开始担忧造谣涉警舆情和部分极端言论不顾事实过度谴责警察群体,可能打消其工作积极性、束缚其手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执法心理,最终造成违法乱纪日渐增多,严重影响警民关系。

 

观点对冲减少情绪化解读,个人形象助力整体行业。涉警舆情中,网络舆论常常出现观点对冲,即支持与反对、问责与质疑、肯定与否定等多级观点并存,不论孰对孰错,观点对冲实际上是辩证思考的结果。(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超1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

如“张际勇案”中期,舆论倒向支持张际勇妻子时,有律师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频频指证她故意造谣。当多数网民被更富争议,更能发泄现实不满的意见牵绊时,少数派律师对遇害警察家属的不同观点提供了审视案件全貌的新角度。

观点的对冲一定程度上让事件的思考更加理性,减少了公众的情绪化解读,相关部门更因此获得了公正的评论,如随着事件的发展,一些社交平台上赞扬张际勇生前事迹的消息逐渐增多,一个好警察的形象被树立起来,改变了此前大多数网民对警察群体的态度,以正能量冲刷负能量,相反性质的事件对冲使网民避免了落入极端主义的陷阱。

 

媒体中正报道涉警新闻,避免“黑化”警察群体。信息环境变换,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议程设置功能仍然显著。基于受众的负面信息偏好,部分媒体更愿意报道负面涉警舆情,获得较高关注度和影响力,长此以往,舆论场正面警察形象极度缺乏,网民很可能对警察群体形成完全负面的刻板印象。

对于媒体这种有失公正的做法,网民@张军队 评论:“民警牺牲,媒体息声;一旦负面涉警舆情,它们便像打了鸡血一般……这就是当前的涉警舆情生态。”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12月4日,“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从微博平台来看,以@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 为首的公检法政务微博均发布了相关信息,少数获奖者所属的地方媒体也进行简要报道,如@新浪厦门等,但是影响力较大的主流媒体鲜少参与报道。

除了在选题上中正处理涉警舆情,在具体事件报道中,媒体也要避免黑化警察。网民@Alice_游园惊梦 指出:“部分的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刻意发表甚至编造一些负面新闻,致力于将警察黑化,教师丑化,医生边缘化。”涉警报道尤其要注意个体与整体的界线,切勿因为不良个案否定整个警察群体,磨灭警察在保卫人民国家安全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