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成都医生@成都下水道 晒万元羽绒服,被指炫富引发热议;6日,该医生不畏争议,又晒出自己的收入身家,称每年买衣服花销超20万,正准备买第四套房。支持与否定两大舆论阵营针锋相对,而从相关事件可以发现,部分陈旧的网络舆论观也被深深刺疼。

从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超1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监测“医生晒万元羽绒服”,时间段为12月7日14时至16时,情感属性图显示网民负面情绪较高,占比69.07%,一方面源于部分网民对涉事医生的负面质疑和揣测,一方面源于对立观点的情绪化表达,谴责部分网民道德绑架、多管闲事。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此事已经上升到社会认知、医患关系等层面,超出地域限制,北京、广东作为媒体高度发达地区,不管是信息扩散还是舆论反馈的效率都位于前列,因此发布热区中广东、北京排名一二,其次为此次事发地点成都,体现网民对地区事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讨论。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不良心态下的陈旧舆论观

酸葡萄心态

酸葡萄心态是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体现,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的发挥,是用以减轻自我承受压力的心理操作方式。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焦虑、不安时,心理防卫功能就会运作起来,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或在面对某些无法接受的现实面前,也可能滋生此种心态,此时,人们便乐于找出一些理由为自己辩护,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成都医院晒万元羽绒服”一事中,便有不少网民质疑该医生的工资收入及结构,面对类似的言论,不少网民为涉事医生辩驳,他们认为,只要涉事医生的工资挣得光明正大,怎么炫都是他自己的事,与外人无关,而那些质疑的言论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是因为自己没有本事挣高工资,便质疑他人挣钱的能力,微博网民@小峰有深度1991 发博称,“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仇富心理

我国网民的扭曲心理除酸葡萄心态外,还存在仇富心理。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部分人的这种心理表现便愈加突出,主要表现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工资高”等。(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超1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

网络虚拟世界中,部分网民身上的“仇富”心理出现了更加泛化或偏激的特征,即现实生活里,人们或只对那些利用不当手段获得的高收入人群表示不满,而网络世界里,因匿名化、虚拟化等网络特征,部分网民可能对通过正规途径获得高收入的人群也表示出强烈的愤慨情绪。

如“成都医院晒万元羽绒服”一事中,便有网民评论称,“我就见不得别人好,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我就受不了,你有钱我就骂你,你买这么贵的羽绒服,我更要骂你”,“每年买衣服花20万,虽然花的不是我的钱,但还是觉得有点反感,也许是我的仇富心理作祟。”类似的言论在舆论场中并不少见,网民的仇富表现也尤其突出。

 

道德绑架

目前,道德绑架已经成为舆论场乱象的集中表现之一,部分网民用近乎“圣母”的至高道德标准或看似道德的逻辑去约束或规范他人的行为,抨击其“不良”言行,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去名利、灭私欲、求大爱、为集体是道德绑架者的主体思想。

容易被网民道德绑架的群体有两种:一是公众人物,因被舆论冠以具有社会引领作用,而不得作出“越轨”行为;二是教师、医生、律师等被认为是服务于人民的职业,因社会文化赋予的“崇高”地位,相关从业者也被要求抛弃世俗观念,一心追求精神满足、不问回报。

医生晒万元羽绒服并基本公开个人收入,部分舆论认为即便是合法收入也不应公开炫耀。网民@急诊奋斗小医生 更是援引《医学生誓言》中的“我自愿献身医学,除人类之病痛”,谴责涉事医生“无德无医”,失去从医理想。

对此,网民@后天智障青年 反讽,“有些人觉得,医生就要背着医药箱,爬山涉水,救死扶伤,分文不取,然后家里,揭不开锅,妻离子散”。更多网民附和“医生就应享受高薪”的观点,只有医生收入符合其付出,才能吸引更多人从医,提高医疗水平,成就社会全民之福。

 

群体成见

患者在生病状态下对自我认知产生变化,主观认为处于绝对弱势,对周遭环境表现得异常敏感,容易对医生的言行产生臆测或歪曲,且患者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换位思考理解医生的良苦用心,长此以往,对医生丧失信任感。加上少数不良医生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及负面医疗舆情的报道等多种原因,医患关系逐步恶化,民众对医生群体形成了收红包、吃回扣、有灰色收入的片面成见。

泌尿外科执业医师@成都下水道 晒出万元羽绒服引发巨大争议,其坦然回应“每年买衣服要花20万左右”再掀波澜。部分网民先入为主,默认医生收入颇高、消费“奢侈”是通过额外收入达成。网民@茫茫原上青青草 评论:“医生现在收入高,何况有些医生还有灰色收入,买件万元衣服很平常,不值得大惊小怪。”这种言论看似理性,实际仍体现了网民对医生收入的成见。

今年11月,新闻报道清华大学教师被电信诈骗1760万,网民迅速聚焦“巨款”从何而来?舆论纷纷质疑“一个教授哪来这么多钱,是不是灰色收入?”对此,@网易财经 评论“不得不说,这些人对教授的认识还停留在半个世纪之前——在当今,大学教授是可以很有钱的。”

作为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群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形象被过于“清贫化”,贫困敬业的乡村教师是最受社会欢迎的教师形象,略有资产的教师就会被有色眼镜聚焦,诸如衣着光鲜、时尚靓丽等标签都与群体成见中的教师格格不入。

 

舆论对教师、医生等群体所持有的”集体成见“导致部分民众对这些群体形成了一种僵化性的认知,增加了群体间的沟通困难,更加深了网民的片面成见。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