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境保护部通报,全国多地将出现入秋来最严重雾霾,全国40个城市发布相应级别重污染天气预警,最严重时段出现在19日夜间至21日。截至20日16时,微博话题#最严重雾霾#阅读量突破2亿,讨论量6万。随着雾霾的全面爆发,舆论场也是异常“热闹”,部分网民表示“感觉雾霾近几年突然爆发了”,事实上,雾霾爆发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感受。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雾霾舆情爆发的几大原因

毫不知情到深度关切,PM2.5概念引入破“雾”立“霾”。2010年,当时的社交媒体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网络上较少爆出与“雾霾”的相关信息,是因为当时没有雾霾吗?并非如此,只是因为网民对PM2.5的信息知之甚少。知友“cOMMANDO”曾表示,“2003年到2008年,雾霾天也特别严重,但没人知道这叫 ‘雾霾’,犹记得当时总见不到晴天。有时候站在街上抬头看,10层以上的楼层都看不到。”

 

直到2011年,网络大V@潘石屹 通过微博,每天发布与雾霾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微博呼吁网民“关注新词:PM2.5”。他作为微博上首批关注雾霾的网络大V,经过长达两年的网络呼吁后,最终引发国家环保部对雾霾的重视,并公布PM2.5标准征求公众的意见,至此,“雾霾”概念被引入,社交媒体上开始破“雾”立“霾”,网络舆论也开始对“雾霾”予以深度关切。

 

雾霾成为都市生活的最大杀手,都市人群极为关注。城市在追求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会遭遇不少困境,正如网民所说,“喜欢北方的干爽,却需忍受雾霾;喜欢大都市的便利,却也要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

 

而高楼林立,树木减少,机动车辆增加,各工厂生产不停歇等似乎是大城市的标配,这一切给人们带来了更加富裕的生活环境,但是也衍生出不少问题,甚至将人们推向了一个深渊,即雾霾的扩散,或成为都市生活的最大杀手,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尤其是对比农村生活环境,都市的雾霾状况更加让人忧心,长期生活在此的人群,从自身健康出发,无疑会更加关注相关信息。

 

 

此外,还有网民认为,不少都市人群家境中产,而“雾霾”的爆发,恰恰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是他们最看得见且关切的污染。因此,中产阶层通过议程设置与舆情引导,致雾霾成为社交媒体中网民议论、关注最多,且相关部门最迫切、最急于改善的问题之一。

 

全民参与营造“线上雾霾”,治霾“无效”下的网络狂欢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广大网民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成为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渠道,长此以往,网络公共讨论逐步取代了线下的议政场所,网络舆论场成为人们关心时政、抒发情绪的主要场所。

 

今年以来,南方暴雨、王宝强离婚、网约车新规等事件频频引发“全民”参与,不断刷新舆论场热度峰值。肆虐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似乎已经成为全民议题,北方人民叫苦连天、吐槽不断,南方群众晒蓝天、晒AQI。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上,与雾霾相关的话题不断席卷而来,没有人能脱离相关话语,但是也没有人能真正解决雾霾问题,束手无策之下网民逐渐陷入麻木,转为娱乐化的“自我安慰”、段子式的网络狂欢。

 

“凤凰网文化”推文《霾城变癌城,是从抗争变调侃开始的》,文中总结道,“如果说,最初是反应上的迟钝滞后;那么,这些年则是情感上的麻木、道德上的堕落、认知上的漠然和责任上的放弃。”

 

 

从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超1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监测“雾霾”,时间段为12月20日下午15时至16时,情感属性显示中性情绪占比最高,网民对无法驱散的雾霾逐步丧失“激情”,从愤怒、抱怨的强烈负面情绪逐步转向淡然、冷漠的平静心态。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多样化的“雾霾”呈现方式,冲击着网民心理及生存恐慌。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介形式日新月异,无人机影像、数据可视化、短视频、直播等成为再现客观现实的新媒介,不仅给信息接收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更在真实性、说服力方面有明显增益。

曾几何时,网民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呼吸之困难,用一张灰蒙蒙的图片表示雾霾之严重,没有客观的数据,缺乏冲击力的图像都难以引发舆论共鸣。时至今日,全国PM2.5日平均浓度实况图、空气指数地图、全球空气污染景观都真实反映了国内多数地区深受雾霾之苦,在紫黑色的图示下艰难呼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12月20日,网络流传10秒钟短视频,是某摄影师“在4000流明灯光下用微距镜头拍摄的北京雾霾”,视频图像已经无法用尘土飞扬形容,网民@腿少女战士 调侃“这不是下雪吗?“更多网民表示“太可怕”,这种广泛的重度雾霾数据、影像不断敲击民众的心理防线,甚至陷入一种消极无望的心态,加剧他们对生存的恐慌感。

 

多方话语介入引舆情复杂化,多角度蔓延致舆情持续长尾。雾霾不仅向全国范围蔓延,也在舆论场中吸纳了越来越多的话语力量参与讨论,从雾霾的产生原因到解决办法,从自救常识到借势营销,从行业漏洞到监管失利,舆论观点呈现发散、对冲、极化的趋势。

 

网络大V@童大焕 认为“雾霾天气下汽车限行非常正当”,但也有不少网民表示汽车排放量达标,限行并不能治理污染源头,反而有碍民众日常生活,比如被雾霾阻拦的快递、出租车等。类似对冲观点将雾霾舆情复杂化,不断强化舆情烈度。

 

同时,雾霾舆情早已脱离气候话语框架,不仅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还与医疗健康、政府职能等多方面相关,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集体关注讨论的话题之一,雾霾议题的分散性将延长其舆情周期,使其难以消失殆尽,舆情呈现持续长尾。

 

想加入清博舆情朋友圈微信群的朋友,可加客服号清博小舆微信号(qbxy001),回复“拉群,清博舆情朋友圈2群”便可成功进群。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