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看到一个自媒体小编在朋友圈诉苦,说自己每天被起标题逼疯了。

 

01.jpg

>>>>  一个好标题胜似十万雄兵

 

对此,我心有戚戚,物伤其类,我也经常为起标题大伤脑筋,但还是屡败屡战,万一有一天就10万+了呢。

 

活生生的事实就在眼前,一个好的标题不但可以让文章起死回生,还能掀起舆论风景。

 

比如最近的“辱母杀人案”,有一篇文章分析这个事件如何传播与发酵时发现,《南方周末》这篇调查文章最早的标题是《刺死辱母者》,在官网上发出来,没有在互联网上引起任何传播。 

 

02.jpg

 

一天之后,凤凰网将标题改为《山东:11名涉黑人员当儿子面侮辱其母1人被刺死》,网易PC将标题改为《女子借高利贷遭控制侮辱 儿子目睹刺死对方获无期徒刑》,网易APP则将标题改为《母亲欠债遭11人凌辱 儿子目睹后刺死1人被判无期》,很快掀起舆论风暴。

 

03.jpg

 

排除网易和凤凰网影响力比南方周末网大,一个吸睛的标题是引起网民关注、评论、转发并掀起这场舆论风暴的重要原因。

 

可见,起标题成了新媒体运营者至关重要的活儿,必练之功。大家最为熟知的,是咪蒙堪称教材的起标题套路:

 

微信图片_20170411091940.png

 

有人总结出起标题的“葵花宝典”,教你如何起标题,一套一套的,比你在作文课上学到的实用得多,模仿一下,至少可以从0阶升到1阶。

 

04.png

 

我在这篇文章里不想也不能教你起标题的“葵花宝典”,因为,我也很困惑。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写了那么多年的文章,做了十年的媒体,当然知道标题的重要,也深知文章易写,标题难做,但以前在传统媒体确实不会被标题逼到如此痛苦的程度。

 

我开始思考标题为何能将人逼疯这个问题,发现时代真的变了,传统被颠覆,标题日显重要,是整个技术进步和媒体格局变化之必然。

 

>>>>  互联网造就“新连接”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连接是有限的,你也就因为工作生活圈子认识有限的人。传统媒体的连接是隔着屏幕和纸张的,不像社交软件、社交媒体发达之后,可以连接你想连接的人,而且是非常直接的连接,剔掉中间环节。

 

所以,有一天,你在一个微信群里发现一个失联十多年的老朋友,不要奇怪;发现两个在你看来完全不可能认识的人,居然互相点赞,也不要奇怪。互联网让连接成为无限可能。

 

05.jpg

 

连接之后是什么?是互动影响,从连接处获得信息新知。你不需要去网上找新闻,也不需要去收集知识,刷一下微博、微信,不只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更是眼不出屏便知天下。

 

无限的连接之后是信息泛滥、过载。假如你微信上有1000个好友(还有那么多的群),除了睡觉,其他时间啥也不干,一天也就只够每个人的朋友圈浏览一分钟不到,更何况每个人都在快节奏地奔忙。

 

人们越来越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公众号内容,公众号头条内容的平均阅读率已从12%降至目前的5%左右。

 

06.jpg

 

因此,这样连接之后,每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变得非常宝贵和稀缺。你发一个微信公号文章转到朋友圈里,你的朋友恰巧看到了,这已是机缘,会不会点进去,要看他当时的繁忙程度和心情,能够认真读完,实属不易,帮你转发,要烧高香。

 

数据充分证明,如今一篇公号文章很大部分流量来自朋友圈的好友转发。这也正应验了张小龙所说的2/8原理:“20% 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 80% 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

 

07.jpg

 

这种情况下,文章质量好坏暂且不说,标题好,至少让读者迟疑一下,要不要为你的文章停留片刻,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

 

咪蒙曾一语道破玄机:“不能在一秒钟看明白的标题,不适合传播,不是读者理解不了,而是他只能给咱们一秒钟。”

 

读者只能给你一秒钟的机会,被起标题逼到疯,就是为了争取那一秒。

 

>>>>  “新连接”下的“新乌合之众”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在群体社会学方面,再也没有哪本书像《乌合之众》这样深刻。

 

他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08.jpg

 

互联网“新连接”,“人以群分”,形成了群体、社群,每个人都可能对群体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信任和依赖,采取一致行动,心甘情愿把智商和理性交出去。

 

比如,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转发某一篇文章,你不转发就会觉得掉队了、脱群了、三观有问题了,无论是非对错,先转了再说——反正也就是一转。

 

参悟其中之道,才会有罗尔慈善式营销,病毒式传播。

 

>>>>  互联网上的情绪化生存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沉默、不苟言笑的人,到了互联网上,可能会口吐莲花,巧舌如簧,何以如此?

 

我以为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刷存在感。现实中,你不说,别人也知道你存在,互联网上,你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你存在。你要证明自己存在,不仅要说,还要带情绪地说,才会引起关注。

 

这就决定了互联网是天然地带有浓厚情绪的地方,情绪能够互相传染,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上兴起舆论风暴更加容易的原因之一。

 

09.jpg

 

人本来就是情绪动物,又身处情绪的环境,天然地喜欢带情绪的内容,作为宣泄情绪的渠道和对象。

 

咪蒙也罢,周小平也罢,占豪也罢,鸡汤号也罢,搞笑段子号也罢……很多读者关注和阅读他们,是为了满足情绪需要——支持、我顶、娱乐、开心、愤怒等等,未必是为了获得什么真相和真理。

 

因此直接通过标题表达情绪自然受人喜欢。OkDork 公司的NoahKagan先生,利用美国社交媒体追踪服务分析工具 BuzzSumo,在过去 8 个月以内,从 1 亿篇文章中抽出最受欢迎的 1 万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带情绪的内容更让用户乐于分享,获得病毒式传播。

10.jpg 

 

这些情绪变化类型,依次是:敬畏(25%)、大笑(17%)、娱乐消遣(15%)、高兴(14%)、共鸣(6%)、愤怒(6%)、惊奇(2%)、悲伤(1%),其他情绪类型占 15%。

 

我想中国网民的情绪排名不一定是这样,但带有浓烈情绪的文章确实会更吸引你,比如遇到以下带有这种情绪字眼的标题,你可能就在情绪被点燃的那一秒转发了。 

11.png

我们看咪蒙的好多标题,太多是强烈的情绪表达,压根不打算好好跟你说话,却又触到了用户的情绪中枢。

 

>>>>  新媒体时代乱拳打倒师父

 

技术进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形态,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开微博、微信及其他媒体平台账号,人人都是“媒体人”。

 

过去,进入媒体是有门槛的,进去之后会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训练,这些专业训练让传统媒体秉持新闻专业主义,讲事实、重客观、求准确,有一套严格的审核机制,这注定了其内容不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标题不会天马行空,文题相符是必须恪守的。

 

可是,当人人都是媒体时,自媒体人未必都经过专业训练,不按套路出牌,出新出巧出邪,为了博取眼球,无所不用其极,最后成了标题党。

 

在传统媒体里,绝不会这样给四大名名著起标题,但在自媒体,这是常用套路:

 

《三国演义》:惨!惨!惨!实拍长江战船相撞起火!

《红楼梦》:男默女泪,南京一女子过世当天,痴呆男友竟和他成婚

《水浒传》:血腥慎点!街头斗殴,一言不合竟将对方活活打死。

《西游记》:男子断然拒绝女王逼婚,原因竟然是……

 

11.jpg

 

这叫乱拳打倒师父,传统媒体严肃有余而轻快不足,理性有余而情绪不足,规矩有余而创新不足,也体现在标题上。没有束缚的新媒体更懂得读者需求,更有用户思维,更接近市场。

 

>>>>  你不是看不起咪蒙,是看不到时代被颠覆

 

传统媒体里很有一部分人瞧不起咪蒙,他们看不起这个曾经的同行堕落成靠贩卖有毒鸡汤发财。

 

对咪蒙的内容我不加置评,单以标题而论,咪蒙更懂得传播规律,或者说,她非常适应这个被颠覆的时代。

 

相反如我这样被传统媒体训练太久,也“中毒太深”的人,思维转变不够,在转型做新媒体时,常有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感觉。

 

13.jpg

 

在一个传统媒体分崩离析的时代,因技术进步而带来新的媒体格局重建,新的媒体生态、新话语规则在不断建立,选择权已经交到了读者(用户)手里,传播需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满足需求、打造特色,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高高在上、自说自话是没有出路的。

 

连严肃如人民日报都会做“侠客岛”这样轻快的新媒体,而且做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该顺应潮流和趋势的呢?

 

顺应潮流的如咪蒙,被众星捧月,固守老观念的,被弃若废物,时势就是这样残酷。

 

以上讲了一番道理,未必证明我能起好标题——知易行难啊,与诸君共勉。

 

【约稿啦】关注科技,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并且迅速成文,这样的作者伙伴们,清博向你们约稿啦!我们欢迎对新媒体和大数据最新热点进行评析的文章,对新媒体和大数据行业发展的观察类文章,解释新媒体和大数据行业格局变化,对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出独到见解。字数3000以内,图文并茂,稿酬丰厚,静待您的到来!投稿邮箱:qingbotougao@gsdata.cn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