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一向看热闹不嫌事大,尤其是摩拜起诉知乎这种强强对抗的互联网大戏。5月18日,@北京海淀法院 通报摩拜单车创始人起诉知乎侵犯名誉权,一时间网络炸开了锅,有人庆幸、有人慌张、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落井下石。

 1.png

 

注: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情还要回到5月11日,网络各平台大面积流传“摩拜ofo被曝贪腐上亿!共享单车沦为捞钱平台?”。早前,ofo前员工爆料,ofo从高层到基层贪腐现象严重;而后,在知乎平台“如何看待摩拜单车的成本高达6000元?”问题下,某匿名用户毫不隐晦地指认摩拜高管洗钱、贪污。大量媒体、自媒体截图转发,并冠以吸睛标题。

 

2.jpg

注: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11日,@摩拜单车mobike 发表声明控诉网络谣言恶意诽谤,表示已向警方报案。

 

3.jpg

注: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18日,@北京海淀法院 通报后,@摩拜单车mobike 再次发布声明,强调诉讼诉求之一是平台方提供造谣者详细信息。


4.jpg

注: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16分钟后,@知乎 回应声明,表示知乎无权将用户隐私信息转交给他人,需司法机关提出明确要求。

 

5.jpg

注: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两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近2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监测“摩拜起诉知乎”,数据获取时间段为5月19日14时至17时,舆情大屏集中显示关键信息,动态呈现、一目了然。

 

6.jpg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情感属性图显示,舆论负面情绪较高,占比45.67%,在新媒体环境整体向好的情况下,网民对谣言的耐受力越来越低,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抵触情绪,27.42%的正面情感主要来源于舆论对摩拜法律维权的支持。

 

媒体分布图中,网页占比高达67.2%,各大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司法领域的垂直网站均参与报道;微信平台占比22.1%,由于摩拜明确谴责自媒体文章传谣,掀起了不少微信讨论。

 

匿名机制助推热点事件的爆发,客观上也助长谣言滋生。匿名性作为网络社交平台特征之一,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某些热点事件的爆发,知乎的匿名功能上线后,也导致知乎成为了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引爆地。

 

最典型的案例如此次摩拜单车被指高管腐败,此前,阿里巴巴中秋节月饼门事件也源于知乎上的一个匿名用户的曝光,后才在微博上引发激烈争议。

 

匿名规则无疑让知乎及其他社交平台在活跃度上大大提高,人们通过匿名功能,此前不敢随意分享的秘密或隐私,通过该功能均可随意发泄,即便是造谣传谣,也会在平台的规则下,个人信息不会被随意暴露,甚至因网络传谣成本低,也不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因而客观上助长了谣言的滋生。

 

如“爱范儿”在文章《知乎被告,摩拜索赔 10 万元》中列举的案例,即国内某知名社交软件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则爆料:北京一 IT 大佬被抓,关键词:「朝阳区、CEO、很瘦」。

 

就是这样一则语焉不详、含糊不清的爆料却掀起了一阵颇大的舆论波浪,微博舆论场中,网民纷纷猜测谁是当事人。后史玉柱、周鸿祎两位IT 大佬迫于无奈发博自证自由,搜狐ceo张朝阳甚至在当天下午专门拍视频自证。

 

目前,此种不负责任的网络传谣,仍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时上演,甚至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值得高度警惕。

 

知乎和摩拜立场一致,在法律框架内行使应有权利和义务。摩拜起诉知乎,看似是掐架,实则处处透露出和谐的旋律。

 

18日的摩拜声明中,摩拜表示在第一时间根据知乎的投诉流程对诽谤言论进行举报投诉,当晚知乎就及时受理并进行处理。双方表现得有礼有节,摩拜没有盲目“手刃”知乎,而是走足流程进行投诉,知乎也礼尚往来,及时受理且有所行动。

 

摩拜起诉知乎最大的诉求就是获得涉嫌造谣者的详细信息,之所以起诉知乎平台而非个人,也是有先例可证的。知乎曾作为原告起诉微博营销号“知乎大神”,在法院要求下从微博获取了被告人的个人信息。平台方保护用户隐私是基本底线,法律途径对诉讼双方来说是相对双赢的策略。

 

7.jpg

注: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面对摩拜的声明,知乎回应也是不卑不亢,多次强调依法行事。首先,在法院主持下双方交换初步证据;其次,平台保护用户隐私合法合规,除非司法机关提出明确要求,否则不能满足摩拜的诉求;最后,知乎将在《网络安全法》的施行下,进一步落实实名制,更好地服务于司法机关的办案需要。

 

目前来看,走法律途径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摩拜可以伸张自己的维权正义,知乎方面既不会因随意披露用户隐私而陷入公关危机,也不会因包庇造谣者受到道德谴责。同时,此事或许能发挥示例作用,警醒那些擅长低成本无责任造谣的匿名者。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