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2 日,由蜻蜓 FM 与高晓松联合出品的付费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开播发布会在上海举行。节目每周一、三、五在蜻蜓FM独播,售价200元。


虽然蜻蜓FM目前并没有公布《矮大紧指北》的销量,但是从收听页面上看,开播不到一周,累计收听次数已经超过200万次,似乎聊聊“诗与远方”的内容,也是有人愿意花钱听的。在“内容付费”这个概念被提出快一年之际,这应该是此领域最大的一个新闻了。


 

 

在去年下半年,“内容付费”的概念被炒得非常火热。人们纷纷宣称这是内容创业下半场的“新风口”,自媒体人真正的“黄金时代”到来。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这句话放到互联网上好像也同样适用。2017年的下半年已经快要到来,可被鼓吹成”新风口“的内容付费却依旧不温不火缺乏存在感。


这个被众多大佬看好的模式,为什么没能走出众人期望的步伐?内容付费的痛点又在哪里呢?


 

看上去很美的内容付费


内容付费做得最成功的,应该就是罗胖了。在今年3月份,罗振宇对外宣布,《罗辑思维》的周播视频停更,并退出其它音视频平台,只在罗辑思维旗下的知识服务应用“得到”中更新。


 

 

根据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给出的数据,截至3月5日,“得到”App的注册用户已达558万人,日均活跃用户超过45万人。其中,付费订阅专栏上线9个月以来,共售出144万份。同时,得到推出的李翔、和菜头等内容和项目均受到了热捧,据知情人士透露,李翔一次性收到了1500万的预订费用。


另外,果壳旗下的分答引爆了音频付费,上线42天估值过亿美金,知乎旗下的值乎也是受到了细分人群的追捧。喜马拉雅模仿淘宝的双11,去年12月份搞了一个“123知识狂欢节”,推广那些付费的内容。12月4日零点,喜马拉雅FM宣布,销售额过5000万元,其中,马东领衔的《好好说话》以单日销售额555万元夺冠。


 

喜马拉雅“知识狂欢节”活动海报


这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的亮眼,但事实真的如此美好吗?


“得到”的成功和马东《好好说话》成为单日销售冠军,并不奇怪。《罗辑思维》自2012年开播至今,已积累204集长视频脱口秀,在优酷、喜马拉雅等平台播放超过10亿人次。罗胖早已圈了一大批属于自己的铁粉,在早前售卖《罗辑思维》会员时,便已入账千万。而在开通喜马拉雅的付费节目前,奇葩说就已红遍大江南北了,包括马东、马薇薇等马家班的一干人等,早已成为意见领袖。


 

奇葩说马东与金星


罗胖和马东的变现,与其说是知识的力量,还不如说是粉丝的拥趸和崇拜情节的力量。粉丝对于偶像的情节,除了喜欢赞赏之外,是带着类宗教色彩的崇拜,为了表达这种超越普通情感的情绪,打赏和买单就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像无数少女喜欢买明星开发的周边产品和同款衣服一样,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离他们的偶像更近一些,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内容付费只是意见领袖们变现渠道的锦上添花


那么我们把镜头拉远,除了光芒闪耀的罗胖和马东等少数互联网大V、意见领袖,还有多少人能够有如此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呢?大V永远是少数,但人们愿意为某一部作品买单,最直接的的决定因素就是这部作品的创作者具有多大的影响力。用户购买之前,会再三权衡,这个东西会不会让自己有所得,看完听完之后会不会让自己有所提升,而评价这些的重要标准就是创造者们的影响力。


自媒体发展到现在,早已是一片红海,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除了罗胖、马东、高晓松等等这些名人,整个互联网还能找出多少具有这种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者?如果创作者缺乏影响力,那么作品基本上很难拥有市场。


这从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后来的数据中可以得到验证,在排行榜上马云爸爸强烈推荐的湖畔大学三板斧课程投放了快一个月后,点击依然仅仅是勉强到1-2万,要知道这中间还包括了试听的90秒数据,真正付费的数据恐怕更加惨淡。用户互动也是出奇的低。


 

“湖畔大学三板斧”投放页面


真正能够利用内容付费渠道变现的,也只有那些大V了,可对于这些大V来说,他们本身已经成了当红IP,吸金的渠道早已多种多样,内容付费对于他们而言,也只是锦上添花。

 

 

换了一个马甲的“内容付费”

 

如果真正要讲内容付费的话,这个模式早就已经出现并且运行了很多年。在纸媒时代,看报纸杂志需要花钱订阅,看电视也需要每个月交有线电视费,就算是听歌,也需要花钱买CD或者磁带。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为内容“付费”。


对于互联网来说,为什么这么”古老“的东西会被当成一个风口来鼓吹呢?我们需要把时光拉回到2000年代,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而随着互联网兴起的,就是各大门户网站。当时这些门户网站发布的新闻信息,是需要向具有采编权的新闻机构购买的。可是这些门户网站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却是免费的。


这些门户网站通过免费的聚合信息,获得了大量的用户流量,这些流量可以用于其它关联业务产生收益,因此为了获得内容优势,门户网站愿意成为内容的付费方,以此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收益。


“免费模式”很快成了互联网的基因,现今互联网一个很大的鲜为人察觉的特点就是免费,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初期发展时都不可避免的要靠烧钱来积累足够的用户流量。在广大用户都习惯了“免费的互联网”的环境下,当“内容付费”这个概念出来时,对比之下就被炒成了新风口。殊不知这个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早已经历。

 

 

内容付费的未来在哪里?


从最开始万众瞩目,到现在略乏存在感,得到、喜马拉雅等付费平台依靠网络大V们的影响力,目前活得还算滋润但依然小众。而分答也不如之前刚推出时那么火爆,带来了巨大流量的国民老公王思聪也渐渐消停了。于是有人质疑,内容付费是不是一个假象?


虽说内容付费没能火爆起来,但也并非镜中月水中花。终端、网络、微信支付等普及,内容付费的外在门槛已经基本消失。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经过最开始的野蛮生长,各种芜杂信息被大浪淘沙。为目标人群提供高效、专业、精准的内容和知识服务渐成刚需。用现金来换取时间和节省精力,这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


而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有偿的内容生产,一方面是对于内容生产者的肯定和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优质内容持续性生产的基本保障。近年来被各大影视公司斥巨资买下来的大IP,其实很多都是当时各大文学小说网站的作品,像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等等,读者需要付费,才能继续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的收费章节,而读者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作者进行打赏等鼓励行为。这种闭环的内容付费,孵化了繁荣的网络文学环境,同时也产生了众多优秀作品。


而去年兴起的网络大电影,同样也是受付费模式催生发展。软件付费、书籍付费,影视付费、音乐付费,每一个付费习惯培养和形成的背后,都需要时间和用户培养、相应条件的成熟,内容付费同样也离不开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