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23时53分,@平安宝安 发布情况通报,当晚21时许,西乡沃尔玛超市内一男子持刀伤人,造成2死9伤的结果。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17日,网络传言嫌犯疑似为重庆失联精神病患者;14时左右,@深圳网警 辟谣称嫌犯系单独作案,并无同伙;15时左右,媒体报道深圳警方“初步排除嫌犯患有精神病”。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两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近2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 )建立专题分析方案“深圳西乡砍头事件”。从传播路径来看,参与“深圳西乡砍头案”这一事件一级传播的账号主要是大量的私人账号和“澎湃新闻”等官方媒体账号。@澎湃新闻 的相关报道受到了大量用户的评论和转发,在该事件的发酵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注:来自清博舆情监测系统(yuqing.gsdata.cn )

从热门微博来看,热度较高的微博账号主要是一些媒体账号和微博大V账号,媒体报道的时效性和信息公开作用使其获得大量网民转发,微博大V的独到见解也颇具启发性,受到网民欢迎。

注:来自清博舆情监测系统(yuqing.gsdata.cn )


从情感属性来看,公众的情绪以负面为主,占比达到75.40%。由于事件的严重后果,大量网友对此反应激烈,部分评论针对嫌犯进行咒骂。除此之外,仍有一小部分网民相对冷静和客观,对该事件做出了理性的思考。

注:来自清博舆情监测系统(yuqing.gsdata.cn )

 

疑犯到底是不是“精神病”?如果是,也不能成为脱罪借口,法制问责机制需健全;如果不是,更应为其恶劣行径负责到底,还无辜生命一个公道。

事故发生后不久,就有网民“神预言”,“不会又是精神病”吧。一来是行凶手法惨无人性,幼小儿童也不放过,二来从历史报道来看,类似极端暴力事件多为精神病患者所为。不久后,网上就有传言表示嫌犯疑似为重庆失联精神病患者,其家属表示其患有精神病。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分网民担心精神病成为嫌犯脱罪的理由,呼吁求证事实真相,并表示即便确诊为精神病作案,也不能因此不了了之,相关法律应明确精神病犯罪的惩处条例,如让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承担相应刑事责任,拒绝让精神病成为“免死金牌”。

警方初步排除精神病嫌疑后,部分网民希望处死蒋某某,舆论流于愤怒的宣泄。微博评论中充斥着对嫌疑犯的人身攻击和诅咒性言论,大量负面情绪的表达使公众舆论趋向极端化,有暴力倾向。公众的愤怒不仅来自案件的恶劣性质,还有对嫌犯家属“精神病说法”的质疑。不少网友怀疑受害者家属试图以精神病为借口,从而达到为疑犯减刑的目的。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大量的咒骂式评论之外,还有一部分相对理性的网友指出,在正式的医学鉴定出来之前,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经历了早前“12岁女孩遭强奸”的新闻反转后,部分网民能够在情绪激烈的舆论环境中,保持冷静分析的审慎态度,对舆情走向具有正面积极作用。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社会管理是预防控制精神病犯罪的有效途径,但当前精神病患者管理陷入“人财两空”的困局,成为家庭、社区、社会等一系列组织的共同难题。

约5个月前,武汉发生疑似精神病患者砍人事件,手法之凶残震惊社会。具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流窜于社会的个案和相关言论让民众紧张感骤增,精神病人的管理和规制也成为网民热切关注的问题。

5月29日,@医学界网站 发博指出当前精神病患者管理的根本问题就是“缺人、缺钱”。据其援引多方数据,我国每年投入约73亿人民币用于精神疾病卫生,约92%的精神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总人数估算为1.58亿。

沃尔玛砍人事件后,精神病患者管理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不少人士提出不可以放任精神病患者自由行事,尤其是具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应依法收入精神病院。但是部分网民表示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有苦难言”,精神病院资源有限,且有条件限制,如“年纪大的要两个家人陪护”,一般家庭本来就要为生计奔波,加上精神病患者的经济负担,根本做不到24小时看护。如果被迫采取禁闭、锁铐等极端措施,又会招人口舌。

 

拟态环境中的精神病患者可能比现实中更可怕,有必要从舆论倒推法制完善,也不应让“刻板印象”模糊公众视线。

媒体对伤害性高、影响恶劣、离奇性强的事件天然亲和,精神病人犯罪也因此受到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媒体报道中的精神病患者犯罪呈现出三个特点:行凶方式凶残、致伤致死率高、因病从轻发落。

案件中一些血腥图片、视频的流传易带来社会恐慌。如在“武汉面馆砍头案”这一事件报道中,大量媒体引用了现场的直拍视频和血腥图片,给公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不少网友在浏览之后惊呼“太可怕、太恐怖了。”

 


(与“武汉面馆砍头案”相关的搜索结果)

 

与此同时,与精神病人犯罪相关的信息在传播时具有“头重脚轻”的特点,即事件发生时媒体广泛报道,而后续结果信息量不足,公众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为什么精神病人犯罪都没有最终处置”的错觉。

这样的媒介形象容易导致公众对精神病患者这类群体产生畏惧和厌恶心理,加剧社会歧视心理和群体矛盾,不利于轻度精神病人的恢复和社会融入,也可能会刺激部分精神病患者的极端行为。

精神病患者犯罪事实理应被公布和追问,相关社会管理举措和法制约束应得到进一步完善。但基于社会进步的共同愿景,部分媒体也应客观全面地展现精神病患者的群像,而非集中于部分极端暴力患者。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