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小编还在piapia码字中,就被一阵猝不及防的网络热浪席卷在地,朋友圈里通通是“我们是谁”,然而缩略图看起来像番茄炒蛋一样……


这拷问内心的哲学问题和蜜汁画风的搭配到底是神马鬼?


 

注:图片来自@平安洛阳

 

注:图片来自@摇滚客人Rocker

 

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废什么话,快开始你的表演!)


8月15日23时,微信公众号“SocialMarketing”发送独家编辑文章《我们是谁?甲方!》,阅读数迅速攀升,那架势,可以说是很凶猛了。


 注:图片来自SocialMarketing

 

16日,文章冲破10万+大关,从清博指数(www.gsdata.cn)搜索“SocialMarketing”,在公号详情页可以看到近7天账号数据趋势图,直线上升的折线图表明,“我们是谁”的阅读数远超公号的一般水平,绝对是拉动流量的战斗机。

 

注:图片来自清博指数(www.gsdata.cn)


再从清博指数系统获取“SocialMarketing”自2017年1月19日被收录进系统后的发文数据,筛选出阅读数前十的文章,发现该公号10万+文章仅3篇,“我们是谁”名列首位,其点赞数是亚军的5倍有余。

 

公号“SocialMarketing”阅读数Top10文章

注:数据来自清博指数(www.gsdata.cn)

 

16日白天,众多企业营销号或自媒体争相效仿“SocialMarketing”,通过对漫画的二次创作、赋予有指向性的个性化文案,再次诞生了数篇10万+文章,五花八门的脑洞文案刷屏朋友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惚。

 

“我们是谁”阅读数Top10文章

注:数据来自清博指数(www.gsdata.cn)

 

相关话题迅速从微信向微博进行跨平台传播,16日晚间,“我们是谁”登上微博热搜榜。在微博搜索栏输入“我们是谁”,可以看到网友们的创作热情已经覆盖了“星座、财务、hr、设计、老师、银行”等众多职业或行业,这股强风几乎可以和 “友谊的小船”媲美。

 

注:图片截自微博

 

接下来,要放大招了,搞个大事件一夜爆红风靡网络,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秘笈是什么呢?

 

秘笈一: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无论是之前广为流传的“暴漫”,还是如今的“我们是谁”,都带有浓厚的审丑文化。审丑文化的出现是对审丑心理的迎合,一方面通过丑态的表达放松紧绷的精神,缓解心理压力,一方面通过戏谑、猎奇、略带低俗的娱乐化手法刺激大众。

 

“我们是谁”充分把握住了审丑文化的精髓,画风简单粗暴,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线条人物形象,加上艳粉色的配色,足够吸睛,血盆大口更传神地传递出吐槽、泄愤的情绪,让人欲罢不能的“魔性”像病毒一般迅速占领朋友圈。

 

秘笈二:丧丧更健康

 

“我们是谁”的文案普遍不超过30个字,但却透露出明显的自黑或吐槽情绪,一定程度上与当下流行的丧文化有相似之处。

 

从红极一时的“葛优瘫”到“丧茶”,从村上春树的“小确幸”到无奈的“大确丧”,“丧文化”已然成为一种流行符号,它披着泛娱乐的外衣正获得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文案中表达的客户难搞、老板无理、睡眠不足、买不起房、没时间谈恋爱等问题,是多数80后、90后的工作日常,这种自嘲式的调侃或吐槽式的宣泄,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温柔反抗。

 

 

注:图片来源叁趣(ID:san_3qur)

 

但是“一时丧到底”的心理状态并不影响他们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地生活,类似“我们是谁”的情绪释放只是生活的一剂调味料,也是一种反思和启示,“我的工作或许不完美,我也知道这一点,但是我依然热爱它”。

 

秘笈三:你好,我好,大家好

 

“我们是谁”这种自问自答的行文逻辑绝对是自我营销的最佳帮手。一晚上的时间,小编可能重新认识了二三十个不同的职业,只想说,挣钱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啊。

 

其实,原创文案并没有明显的营销痕迹,只是一种自黑的手法,但是在后续传播中,部分企业或品牌借用“我们是谁”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巧妙地传递了自己“独特的销售主张”,既能紧跟热点,又能完美地进行品牌推广。


 

注:图片来自@中南大学

 

此外,文字和图片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没有关联或交叉,这对网民的二次创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便捷性,覆盖文字就能赋予漫画全新的意义,导致网络上迅速出现大量的类似漫画,加速了话题的爆红。

 

秘笈四:有标签,有情景

 

6格漫画塑造一个职业的准确性能有多少呢?可能不足百分之十吧。“我们是谁”本身就是一种标签化创作,选用一个职业、群体或品牌的典型特征来做文章。这种做法虽然不具全面客观性,但是却往往能轻易击中部分人的痛点。

 

 

注:图片来自@杭州吃喝玩乐爆料

 

除此之外,不同场景的设置将用户“引诱”其中,幽默诙谐的段子和极接地气的对话,贴近大众的真实生活。情境的营造引发用户类似记忆或经验的共鸣,颇具代入感。看到下面这幅漫画,不由想起平日里多少粉丝为维护偶像形象而站在微博中心呼吁爱,“你知道他多努力吗?” 


 

 

注: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这样的大热门大狂欢,我们当然也要加入啦!套路深,情义真,快快扫码使用吧!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