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两篇关于公务员的文章火了,“张先生”的《我那些从不买单的公务员同学》和“凤凰周刊”的《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前者引发了基层公务员工资低的共鸣,后者掀起了“公务员热”的根源性讨论。
这个根源肯定不可能是工资低是吧,但是两篇文章的火爆程度不相上下,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公务员这个职业选择的复杂性。
方正在大家眼里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人,做事严谨认真,但又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人,相反,他有一些文人雅客的爱好,喜欢吟诗作对,偶尔一语惊人,有种冷幽默。
他是一个有理想的进步青年,发自内心地关心时事政治,希望能有所作为。相比现代企业长期加班无休的状态,他更希望有足够的业余时间继续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方正早早地准备统考,可惜毕业那年没能通过面试。
为了生计,他做了一个编辑,工作表现出色,文风独树一帜,前景光明,待遇也不比公务员差。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后也如愿以偿获得了一个合适的公务员身份。虽然只身前往异地,但大家都觉得那个城市氛围都特别适合他。
和方正不一样,部分年轻人并不是从毕业就抱着对公务员的万份热忱,而是经过一番考量权衡,这个权衡包括父母的期待、选择的空间、待遇的横向对比、职业的发展前景等等。
茜茜在毕业求职期间,数次进入过互联网名企和高校辅导员的面试,但事与愿违,最后的结果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不得不面临“毕业等于失业”的现实。打包行李的时候,她只带走了最紧要的东西回到家乡,因为仍然存有一丝希望。
一年以来,她在家中一边寻求其他的工作机会,一边被父母耳提面命强烈建议报考本地公务员,毕竟留在父母身边,生活会容易得多。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高飞的愿望似乎也不那么强烈了。
但是,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媒体行业能有多少发展空间可想而知,权衡之下,公务员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在长时间的备考下也顺利成为一名公务员。
可能有人说公务员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辛苦半年突破国考的重围,就可以“幸福”一辈子,年轻人就是贪图这种“轻松”。事实上,很多公务员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们自己也并不满足于“轻松”。
阿婧毕业七年,也当了七年的公务员,现在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本来以为工龄越长应该会越轻松,但是恰恰相反,加班到午夜是常有的事,周末去单位加班一天也不稀奇。有时候,我这个新媒体小编都躺床上了,她才刚刚下班。(要知道我睡得有多晚)
她也不是“赶鸭子上架”的类型,业余时间还报了一些学习课程,完善个人能力。至于工资,我也没有想到一个一线城市公务员的工资跟我这个小编差不多。
如何公正地看待年轻人热衷报考公务员的现象,首先要一视同仁地看待公务员这份工作,不要戴有色眼镜。
从就业环境上来看,小城市的企业发展空间有限,很多人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部分毕业生回到家乡都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大城市市场竞争激烈,学历这块敲门砖是重中之重,唯独公务员是没有985、211还是三本之分的。这样的环境下,公务员的门槛和发展空间自然吸引了很多人。
注:图片来自知乎
从主观动机来看,不少年轻人可能在一开始都是被动的行为选择,迫于父母的要求或建议,满足其期待,抱着“但妨一试”的心态,最后却意外地进入体制,有的人可能干着干着就衷心地爱上了这样一份简单踏实的工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但求平安稳定的诉求并没有错,毕竟安居乐业是多数人的生活目标。
注:图片来自知乎
从求职诉求来看,稳定和待遇是公务员受到热捧的主要原因,工作稳定是上一辈流传下来的事业观,安分守己地工作,等到工龄到了,竞聘上岗往前走一步,不用过于考虑单位倒闭、集体裁员的风险。伴随工作稳定,工资也是相对稳定的,如“张先生”的女同学,常年月薪7000,雷打不动。总体而言,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应该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基层公务员可能就更惨了。
但是也不乏有志青年抱着建设祖国的理想走入基层,他们心系社会,希望能够在公务员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地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耶鲁村官”秦玥飞,毕业于耶鲁大学,是中国湘西山村里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地方组织部的同志曾希望他认真考虑调动或提拔,秦玥飞婉拒:“乡村和土地是我适合的地方,我的价值在基层。”
从工作内容来看,公务员并不像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光鲜,那么安逸。尤其是基层公务员,他们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时时刻刻与群众打交道,工作量大而繁琐,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而目前的舆论环境,公务员工作一旦出现失误,就不是扣绩效那么简单了,丢掉饭碗也是分分钟的事。
注:图片来自微博
近10年的国家公务员报考情况显示,参考人数和招录人数的比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峰值出现在2015年,但随着95后年轻人的毕业,他们对个性化生活的追求或许会改变当前舆论看到的“公务员热”。
注:数据来自网络,清博舆情整理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