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朋友圈被一张张五彩斑斓、童趣满满的画作持续刷屏,在纪念画家梵高的音乐声中,580万余人参与了一次现象级的公益活动,与自闭症等精智障碍群体开启了一次近距离的“对话”。
(识别图中二维码可进入活动页面)
这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H5由中青融媒工作室制作,筹款项目由WABC具体执行,善款由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接收。打开H5,用户可以看到由25位“小朋友”带来的36幅画,这些“小朋友”不是真正的小朋友,而是一个个患有自闭症、脑瘫等精智障碍的大孩子。截至14时30分,捐款人次达到581万,筹款金额超过1500万目标,不再接受捐款。
面对舆论质疑,14时21分,网易科技报道称,腾讯回应表示“小朋友”画廊H5是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联合出品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用户捐赠的善款将直接存入接受善款、具有合法公募资质的机构账户。善款使用情况,将在腾讯公益平台上进行定期公示,接受所有公众的监督和询问。
注:图片来自网络
18时07分,@腾讯公司 发布头条文章《你关心的“小朋友画廊”问题,【官方最全解答】在这》,以问答的形式回应了当前舆论的多种质疑。
通过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两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近3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 )监测“小朋友画廊”,限定时间段为8月29日9时至17时。
“小朋友画廊”的话题热度从9时开始持续攀升,在13时达到顶峰,引发媒体和网民的集中报道和讨论,13时至16时话题热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ping.gsdata.cn)
微博平台上,舆论正面情感占比57.78%,负面情感不足一成,可见大多数网民对于这一事件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对自闭症等精智障碍人群表示关怀,对他们的画作表示赞赏,同时认同这次公益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ping.gsdata.cn)
参与这一话题的网友中女性用户占比较高,达到63.74%。一般而言女性更加感性,弱势群体这一话题更易引起她们的关注,同时女性对艺术、绘画的兴趣相对较高,一元购壁纸的形式也符合她们的消费习惯。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ping.gsdata.cn)
“小朋友”画廊如何成为现象级公益活动?
将平台优势发挥到极致
面向9亿用户的腾讯公益为这次活动提供了广袤的传播空间,H5的设计也充分发挥了平台的优势。其一,用户识别二维码即可进入“小朋友”画廊页面,直接参与其中;其二,H5的传播形式拓宽了传播路径,朋友圈分享界面的设计推动二次传播并诱发更多网民加入;其三,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支付直接完成爱心捐献,并在腾讯公益中留有记录,形成自己的公益成长史,且腾讯声明将推送善款执行情况,公开透明。
精良制作带来体验上的小惊喜
除了主题上的共鸣,H5的精良制作也值得一提。声画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了新型媒介在用户体验上的多元性和立体性,尤其是受捐者本人的声音极具说服力,让公益活动显得真实透明。画作文案的介绍也非常有料,既有哲理性的思辨,又有专业的文艺评价,也参杂部分单纯充满童趣的描述。可能不是所有作品都让人惊艳,但是对比作者精智障碍的现实,一切就显得难能可贵、动人心弦了。
满载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1元起购买画作的设置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大众参与活动的门槛,使之成为人人皆可参与其中的低成本活动,另一方面,保存画作作为壁纸像是给予参与者一个小小的回报,亦或是一种平等的交易,弥补了以往捐献行为没有回响的弊端。此外,参与公益的动机不乏满足个人虚荣心一说,有网民指出一元钱就能在朋友圈塑造“时下中产以及迫切想进入中产的人们所期盼塑造的形象——有闲钱、懂艺术、还爱做公益”,可谓一举多得。
注:来自知乎网友“上古天真”
互联网+公益“让更多目光注意到这些群体”
“小朋友”画廊的刷屏现象和筹款完成的闪电速度,让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公益”的新希望。相比传统的线下募资或以往“生硬”地罗列收款账号,这次活动在内容、形式、流程、互动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互联网+公益”除了有效简化了奉献爱心的流程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直接拉近了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距离,参与者看到了自闭症群体的画作,听到了其声音,并从言语和图像中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渴望和诉求。
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公益项目,能够以自闭症群体的需求为导向,真正帮助到他们,固然是最好的结果。退一步说,单纯将其视作一个传播案例,其社会意义也是值得肯定的,至少通过这种形式让580万人意识到自己能为自闭症群体做点什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和处境。
“行善也好,行事也罢,切忌自我感动”
刷屏现象往往会吸引舆论反思其背后的逻辑和原因,刷屏者的动机自然成为被审视的对象。部分网民指出朋友圈的刷屏行为可能来自善意、温暖、感动,也可能来自自我虚荣心的满足,比如纯粹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只需一元钱加上一键转发就能塑造完美的悲天悯人的形象,和多数人成为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何乐而不为。
也有网民尖锐地指出,“这件事情自始至终和公益没有一毛钱关系”。一元钱买一张赏心悦目的壁纸,本身就是相对划算的市场行为,无需以爱之名用俯视视角去“关爱”被通常标签为弱势群体的自闭症人群,至少在这场活动中,他们只是平等交易的一方。若以此来自我暗示或公开明示,这是一种献爱心行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就难免有消费爱心、自我感动的嫌疑。
注:来自知乎网友“夜七”
高调慈善还是低调慈善永远是一个激烈的辩题,“清博舆情”曾撰文《左手“首善”右手“首骗”,从不缺新闻的陈光标再引争议》,以正反双方的角度辨析了这一问题。相应的,自我感动和朋友圈炫耀是否会削弱参与公益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怀揣不明之心恶意传播谣言的人更是毒瘤”
伴随“小朋友”的画作持续刷屏,部分质疑声音随之而来。一是网络上出现朋友圈截图,指出活动组织者忽略版权问题,甚至强行收缴孩子们的画,对孩子们生活现状的改变少之又少;二是部分网民指出腾讯公益公众号和小程序上均没有相关信息,并询问善款的去向。
注:图片来自网络
对此,有网民认为在这个信任感极速缩水、慈善骗局遍地的环境下,求证、追问无可厚非,慈善透明化更值得提倡,但是若以此去质疑他人的善意,甚至冷嘲热讽将爱心归结为愚蠢,就是最大的冷漠和恶意。尤其是在事实不明的情况下,去制造、渲染、散布谣言来诋毁那些怀揣向善之心的人和事,恐怕会令慈善公益事业更难行进。
注:图片来自网络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