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第一天,一条警察绊摔抱娃女子的视频刷屏网络,在多平台引发激烈讨论,“一招擒拿”的熟练运用、弱势标签的代入渲染、次生舆情的“神助攻”刺激舆情持续发酵。

 

11时33分,部分微博用户爆料相关信息,称上海警察对一女子采用绊腿摔,并怀疑该女子有袭警行为。稍后,部分意见领袖及网民相继发博谴责,使舆情迅速升温。


注:图片来自网络


14时07分,事发地公安分局官微@警民直通车-松江 发布声明,承认民警执法过程中未顾及儿童安全,涉事民警已被停止执行职务并接受调查。稍后,“新京报我们视频”显示,松江警方透露被摔小孩没有大碍。

 

注: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两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近3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 )监测“上海警察”,数据获取时间段为9月1日14时30分至16时。

 

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微博,占比高达85.81%,其次是论坛,占比10.3%。事件发生时间为10点30分,且爆料信息首发于微博平台,短时间内网页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尚未及时跟进,微博和论坛等即时交流平台成为舆论主阵地。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线下事件线上传播存在短暂的滞后时间,网络舆论从13时开始爆发,“警察”、“上海”等地域、主体的表征词理所当然地成为高频词,“孩子”作为显著的弱势标签和舆情敏感点,被广泛用于标题或舆论诉求,以此谴责涉事民警不当行为。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区域指数显示,上海地区的舆论负面指数最高,主要源于事发上海,当地网民代入感强烈,一味谴责涉事民警蛮横粗暴,还有言论称“上海警察欺负外地人”。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弱势标签:妇女儿童直击网民同理心,弱势标签挑动舆论情绪。涉警舆情中“强权弱民”是最易引爆舆情的因素,视频中一个外地中年妇女抱着年幼的孩子被民警直接撂倒在地,无辜孩童的落地极大地刺激了广大网民的柔软内心,部分网民以“母亲”身份代入斥责涉事民警对妇女儿童的欠妥行为。

 

注:图片来自网络


部分网民强调警察的职责是为群众安全保驾护航,妇女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于情于理都不应承受如此激烈动作,“无论这个妇女怎么胡搅蛮缠,都不应该伤害一个孩子”。

 

注:图片来自网络


对此,有网民提出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观点或可能性。其一,警方执法误伤无辜孩子肯定是不恰当的,理应接受惩处,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受伤”就模糊涉事妇女妨碍执法的事实。其二,民众不应该达成“对弱势群体宽容执法、避免武力执法”这样一种共识,倘若如此,就很容易滋生一种不良现象,“每个人都抱个孩子和警察对着干”。

 

注:图片来自网络


 

 

晕轮效应: 粗暴执法形象“深入人心”,断章取义短视频诱导认知。基层警察是与民众接触最多的国家公器,长期以来在民生权益面前,个别警察素质欠缺、有违执法规范的言行或被部分人士放大,形成粗暴执法是共性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容易误导网民面对涉警事件先入为主,受到晕轮效应迷惑,将已经定论的暴力警察形象“移植”到当前事件,而忽略前因后果,疏于“兼听则明”的过程,迫切定论。

 

此外,事件爆发初期,网络流传多个版本不同时长的短视频,部分视频经过剪辑去掉妇女抱着孩子推搡警察的部分,直接从警察绊腿摔将妇女孩子一同撂倒开始,并用文字定性警察行为,如“故意杀人”“枪毙(反讽)”等极端用词,诱导网民认为警察无故欺压民众。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人性执法:虽强制执法有正当理由,但罔顾儿童安危缺乏执法温度。对于警方的执法行为,部分网民能够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涉事妇女违停、推搡警察在先,警方劝阻无效采取强制措施,有其合法性。

 

但是警方的具体操作存在不当,一是面对推搡,涉事民警应隔出2米安全距离予以警告,再使用恰当暴力;二是面对怀抱孩童的妇女,理应照顾孩子的安危,避免让无辜人员受伤。

 

注:图片来自网络


无辜幼孩摔落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否由涉事民警承担全责,部分网民也有不同看法。该女子抱着孩子阻挠警方执法,本身就是一种无视法纪、不顾孩子安全的行为,虽然孩子落地不是必然的结果,但理应意识到抗法的危险性。

 

注:图片来自网络

 

无论如何,无辜孩子一同摔倒已成事实,松江公安也承认了涉事民警执法行为有欠考虑。多数网民支持民警严格执法、规范执法,但也渴望执法过程融入柔性的人性关怀,尤其是对无辜人群的充分考虑。软硬兼施的执法行为更有利于民众从内心认同法律、敬畏法律。

 

注:图片来自网络

 

 

次生舆情:媒体未经核实匆忙辟谣,删博打脸遭遇舆论差评。舆情爆发后不久,@中国警察网 于13时20分发布微博辟谣,称“上海警察怒打抱小孩妇女”为2015年旧闻,事件发生地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太和镇。


注:图片来自网络 

 

很快就有网民指出网传视频中车牌号地区简称为“沪”,不可能是广东省区域事件。@中国警察网 迅速删帖,并在与网民互动中表示系收到网友私信辟谣信息,误以为是旧闻翻炒。

 

注:图片来自网络


但这个解释似乎并没有获得网民原谅,部分网民指出大型媒体官微未经核实,匆忙辟谣,呼吁网民“质疑前先核实”,却被迅速打脸,简直“蜜汁尴尬”。17时余,@中国警察网 发布致歉微博,网友评论公信力已被损伤。

 

注:图片来自网络


涉警舆情发酵快、影响大、风险高,有关部门和媒体理应在第一时间辟谣,扫清造谣生事诋毁警方的险恶用心,避免警民矛盾升级,但是这种错误辟谣的行为无疑会适得其反,成为警方的“神助攻”,引发此生舆情灾害。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