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狗未拴绳遭暴打,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邻里纠纷,但几日的舆情演变昭示了一个舆论场趋势、一个近期舆情特点和一个舆情高发敏感点。
8月31日,成都一女主持@双语主持人丹娜 在微博上发表长文,讲述自己带狗外出因未拴牵引绳被他人暴打的过程,同时附上了超市的监控视频。
9月1日晚,邓女士在与网友互动中表示“你带小孩出门,不牵他,撞死也活该”等言论,遭到网友抨击。
注:图片来自网络
9月2日,“成都商报”跟进报道,邓女士称对方一家三口将其打伤,并造成全身多处伤口,“尤其是脸,已经一半毁容了,我还是一个主持人,靠脸吃饭,如果好不了,今后都做不了工作”,相关微博评论数高达3万余条。
注:图片来自网络
9月3日,邓女士连发两条道歉微博,她表示,“事发当日出门没有拴狗绳是我犯的很严重的一个错误,在这里向对方的孩子及家人道歉,对不起,吓到孩子了”。同时承诺,以后出门一定会拴好狗链。
注: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两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近3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 )建立回溯分析方案“遛狗被打”,回溯时间段为8月31日至9月4日。
“遛狗被打”这一事件最先在微博平台曝光,话题热度从9月1日起在微博急速攀升,于次日到达一个峰值,9月3日,当事人邓女士公开道歉,令话题热度小幅度上涨,达到顶峰。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传播路径图显示,重庆商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等传统纸媒的新媒体账号能够快速反应,并因其权威公信力,获得网民认可,作为二级传播媒介推动舆情蔓延。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从微博活跃媒体来看,排名前两位的账号“consider2019”和“宠物保护主义者是极左”对邓女士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称其为“狗民”。一定程度上说明,舆论一边倒谴责邓女士的现象与部分网民对“狗奴”“狗粉”的抵制态度有关。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微博曝光求助的“成功率”在下滑,关于爆料动机的阴谋论降低网民参与度甚至成为反向支撑,爆料者的“事实正义”和舆情素养决定舆论走向。
随着社交网络赋予的网民公共话语权不断提升,自我定义的受害人通过微博曝光寻求舆论帮助成为一种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也确实产生了部分正义得以伸张的案例。但是随着曝光事件的反转和失真,网民的警觉性逐步提高,爆料者求助成功的几率在下滑。
一方面,部分网民倾向猜忌爆料动机的私利性,如编造冲突性故事吸引关注炒作个人或借舆论力量获取经济利益。对于邓女士的爆料,部分网民关联其公开个人收入、强调身心创伤带来的生活困难等行为,认为她意图引导舆论,博取同情、索要赔偿,结果适得其反,甚至有网民@有关部门,关注其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
另一方面,爆料者要想获得网民支持,必须具有绝对的“事实正义”,即不因个人过错而遭到不平等待遇,并且能在舆情发酵过程中保持理性克制,具备良好的舆情素养,切忌暴露个人的人品缺陷。
反观邓女士的言行,不少网民指出舆论一边倒的谴责并非事出无因,有网民将邓女士的不当行为总结为“三宗罪”,一是出门遛狗不牵绳,二是没有及时认识到错误,反而激化矛盾,三是在网络上情绪失控、出言不逊、咒骂儿童。
这种成功率的走低恰恰说明部分网民的舆情素养有了阶段性的提升,不盲从、会追问、看事实、讲道理。在这样的环境下,意见领袖@李子暘Lee 表示,“以后别老想着发微博发动群众讨公道了,风险很大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
舆论场常常出现的“活该”论调,是网民迫切构建完备公共秩序的过激反应,也是情感共鸣和暴戾情绪宣泄带来的“视觉盲点”和尺度失当。
自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以来,对于因违规在先而受到伤害的人,常常出现“活该”“干得漂亮”等幸灾乐祸的辞藻和大快人心的情感。这种反应或许是网民长期面对某些失序现象后,急于通过舆论压力更正他人行为,唤醒他人的公德心和规则意识的结果。
当前养狗风气日盛、狗患扰民严重,城市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公害,许多网友对此深恶痛绝。此前西安、上海就接连发生市民被宠物犬咬伤后消毒或打疫苗,但仍因狂犬病发身亡的事件。
虽然《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养犬人携犬出户,应当将犬只装入犬笼、犬袋或者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使用犬绳牵领,但仍然有邓女士这样遛狗不拴绳的人,可能还不是少数。日积月累,以惧狗者为代表的人群积淀了深重的不满情绪,希望借此事能有效纠正城市不文明养狗行为。
此外,部分网民遵从“有错在先,因果自担”的逻辑,单一视角聚焦邓女士没有拴绳的过失,忽略了他人对她造成的严重伤害,也不在乎不度量这种惩罚性行为是否得当。“新京报”评论《媒体评女子遛狗未栓绳被打:违规不等于“该死”》,引发网友热议,跟帖6万余条,文中指出任何时候舆论不应支持“将纠纷导入暴力化路径”的倾向。
注:图片来自网络
儿童安全仍然是社会矛盾高发点,独生子女父母的强烈代入感或引导舆论的过度谅解,纵容“以暴制暴”的自卫甚至是反攻行为。
从去年多发的涉校园、教育舆情到今年热议的猥亵儿童现象,儿童及未成年人的安全一直是舆论场的热点话题。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承载了全家、两代、六口人的关爱和期待,是十足的掌中宝、心头肉,一旦受到威胁或损害,家长的保护欲会激发强烈反击行为,一定程度上或放大冲突,在众人的情感共鸣下,形成舆情爆点。
从舆论反响来看,一般民众对于遛狗未拴绳这种错误行为会选择避而远之,或者出言斥责表达不满,少有人会采取踢赶并辱骂狗主人的激烈方式。本次事件的特殊性在于,当事人是面对孙子受到威胁的爷爷奶奶,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加上隔代亲的本能反应,导致当事人感受到巨大的安全隐患。面对素不相识的狗,部分家长都理解老大爷略显暴力的行为,并以“等你有了孩子就不会这么认为了”的代入视角反驳他人。
但是部分网民指出,从狗的摇尾动作及并没有对孩子的实质伤害等视频内容判断,狗造成的安全威胁有限,老大爷没有踢狗的必要,多人“围殴”一名女子更欠妥,尤其是当着儿童的面实施暴力行为,也是一次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邓女士道歉后,舆论产生了小范围的逆转,部分网民认为一边倒声讨邓女士、为暴力殴打拍手叫好的现象匪夷所思,期待涉事老大爷或其家人能出面表态,对其打人行为做出解释。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