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退学上私塾”现象遭教育部正面否定。12日,一家全日制读经私塾再次令网民震惊,“一年5万学费、寄宿5年背诵30万字古文、不学数学”,对此,舆论一致求放过,放过孩子,放过国学。

 


通过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两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近3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监测“私塾”,数据获取时间段为9月12日15时至17时。私塾与义务教育的冲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地公务员考试热点选题聚焦于此,相似文章超过670篇,多家媒体指出私塾取代义务教育于法不容。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从热门主题词来看,“私塾”作为主体机构热度最高,其师资力量、教学效果、现实意义等诸多方面都受到网友的广泛热议;“孩子”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能否健康全面发展是网友关注的焦点;此外,“私塾潮”已经引发“教育部”关注,取代“义务教育”的可能性不被认可。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学生寄宿5年背诵30万字古文经典,这种单纯背诵的教育模式,引发网友质疑。首先,死记硬背并不是一个有效掌握知识的方法,尤其是对低龄儿童来说,学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常年背诵艰深晦涩的古文不仅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抑制其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北京师范大学徐梓教授认为,“不为儿童接受的东西,哪怕有再高的价值,也不应该施之于儿童。即使生硬地向儿童灌输了,也是不能持久的”。

 

此外,单纯背诵被认为是流于形式、忽视理解和表达的僵硬套路,背诵或许是学习理解的第一步,但是像视频中方银雪同学一个月背诵一本古文经典、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并不可取。传统文化之精髓不仅在于字斟句酌,更在于反复品读中体味其精神内核。只要求输入不要求输出的教育方式难以将书本化为个人所得,为己所用。


 

再者,知识文化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总结,在社会中观看、接触、交流、思考才能深刻理解,反过来,学以致用也是个人对文化知识的消化与实践。有网民以百家争鸣时期为例,指出小范围的封闭式教学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眼界,也难以理解先世圣贤对世界的精妙思考。


 

 

 

私塾的回潮象征了部分人对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再追寻,透露出他们对功利性教育的不满,寄望下一代从古籍中体悟民族情感皈依、积累文化底蕴,做一个贯通古今的有志少年。

 

但是舆论普遍认为从孩子的长期教育来说,私塾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单选项。一方面,有些家长安排孩子退学全心接受私塾教育,而部分私塾不管是在教育理念还是课程安排上都排斥现代科学和通识教育,比如不学数学,更勿论物理、化学、生物了。

 

如此以来,这些孩子不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或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长期的私塾教育或令他们难以与社会主流群体正常交流,存在入世困难的风险,且主流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就业谋生机会非常有限,超龄的接轨教育能否成功也值得探讨。

 

另一方面,很多古籍经典是古人依据当时社会情境提出的哲理思考、为人处事的原则,但不同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青少年缺乏对文化糟粕的辨别和遴选能力,或形成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价值观,走向功利主义的另一个极端,成为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加之动手能力的匮乏,“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可能是部分人的惨淡收场。


 

在规范性教学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都需要经过层层审议,确保授课内容的平衡性、科学性与多样性,教学人员也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等硬性标准的多重考量,有关部门还会定期审查各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相比之下,全日制私塾对入学年龄没有严格限制,多年龄层混合授课的情况并不鲜见,而授课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授课资质和教学水平也存在疑问,课程设置也很可能是以授课人的个人偏好和文化品味为主要依据,因此其教学质量和成果值得打一个问号。

 

此外,义务教育法有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具有强制性。家长引导孩子退学上私塾的做法本身就与义务教育法背道而驰。

 

舆论认为家长希望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无可厚非,但放弃义务教育的做法有些极端,在法制层面可能构成违法行为,在情理层面,也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其实二者并不矛盾,私塾完全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部分网友认同读经私塾对青少年修身养性的积极作用,但义务教育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私塾应该摆正“课余补充”的定位。


 

总之,私塾“既非百无一用,也非包治百病”,公众欢迎私塾作为正规义务教育的补充,也抵触盲目追求“复古”摒弃现代科学甚至是具有谋利本质的私人办学组织。


 

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截取自网络

封面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