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完王者荣耀之后,人民网最近又连发三篇评论文批评了今日头条。


三篇文章均批评了“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功能,表示“不能让算法去决定内容”,“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今日头条官方很快也给出了答复,表示将“正视机器学习技术目前整体发展的不足,勉力改进


“被老师点名批评之后,学生做出了检讨”。今日头条赖以起家并引以为傲的“智能算法推荐”,究竟是如何帮助今日头条崛起,又是如何引来问题的呢?在技术先进之余,它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智能算法推荐

 

对于今日头条用户来说,他第一次打开这个APP之后浏览的信息,会给机器后台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他喜欢看哪些类型的资讯。


等他下次再进入时,系统就会根据他的这些“爱好印象”,有针对性的向这台机器推送信息,这就是“智能算法推荐”的工作原理。


而这个算法推荐,在技术上的原理则是,信息流中的每一条图文,系统都会从中抓取出一定的关键词,在用户再次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匹配曾经看过的内容关键词,以此定向推送,也就是“智能推送”。


 

图片来源于useit


对于系统来说,用户用得越久,这种推送就可以越精准,因为你用的越久,系统就越能“知道”你喜欢哪些关键词。

 

技术是把双刃剑

 

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分析出爱好,基本可以得出一个大差不差的结果。这个功能智能吗?要说确实也智能,可是智能就一定好吗?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网络信息更加爆炸,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很难在茫茫网海中找到那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而智能算法推荐这一功能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个难题,机器知道我喜欢看什么之后,下一次又直接把我感兴趣的内容送到了我面前,这就省去了很多寻找的时间,打开APP,我就可以在自己的兴趣点中尽情的遨游,如何不好呢?


正是帮用户解决了这一痛点,今日头条才迅速的“发家致富”,并且掀起自媒体的浪潮。但在解决痛点的同时,这个技术也带来了困扰与难题,那就是用户的“信息孤岛”创作者的“博眼球”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用户来说,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但是人的兴趣是会变的,任何东西看多了都会感觉乏味。可是这个时候系统还在根据你以前的阅读习惯给你推荐内容,单一的信息内容反而让人感到反感。


一位网友吐槽说:“我之前买车的时候,喜欢看车子方面的视频与图文,后来我车子买了好久了,系统还在一直给我推送这方面的信息,其实很多时候我想看点别的。


就像人民网刊文所说,长期的定向推送,让人困入“信息茧房”。

 

为追逐流量而生的内容

 

尽管是一家资讯平台,但张一鸣一直宣称“今日头条是家技术公司”,客观来说确实如此,因为它不生产内容,只分发内容。


今日头条的内容,由机构与个人生产,创作者则可依靠文章阅读量实现流量变现。


头条号作者创作的文章进入信息流之后,点击量越高,推荐量也就越高,推荐量越高,点击量也就越高,一个滚雪球的模式,直到某次推荐流中点击量降下来为止。


今日头条上使用不同标题的同一篇文章

所获得的推荐量和阅读量


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首批推荐点击量至关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你下次和未来获得多少推荐量,而对于作者来说,越高的推荐量意味着越高的阅读量,而越高的阅读量,则带来越多的收入。


 

某头条号收入日报表


于是,内容池里面的内容就越来越“标题党”化,猎奇、八卦、探秘、惊悚甚至打软色情擦边球的内容越来越多,因为这些内容“自带”流量特性,自然的会收割眼球。


于是,一个“俗”的今日头条就这么产生了。

 

自媒体平台要流量还是要口碑?

 

有人说今日头条是“最大的中文信息垃圾场”,这种责难有点言过其实,但其问题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着。


其实这也不是今日头条一家的问题,采取机器算法的这些内容推荐平台都有这样的问题。


比如闹出“震惊体”的UC大鱼号,被很多原创自媒体作者称为“业内毒瘤”的百家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面对这些问题的同时,各平台也在积极改善,比如今日头条会定期清理“三俗”头条号,大鱼平台签约名家提高内容质量,百家号曾一夜封停上十万做号党的账号。


算法推荐机制下的内容平台,都不可避免的走入了“内容低质化”的泥淖。而主打自主订阅的平台,像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就要好很多。


业内某知名人士对此曾有一段经典剖析:“内容分发平台作者是对算法负责,而自主订阅平台作者是直接对用户负责,如此产生了两者的迥异。


对于自主订阅的媒体平台,粉丝数量就决定了其内容的阅读量,所以想要取得长远发展,在内容上就不敢马虎,更不用说哗众取宠这些行为了,长期发展下来,差异就显现了。


算法推荐VS自主订阅,自媒体平台要流量还是要口碑呢?或者算法推荐+人工筛选是一个不错的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