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是北京大学影视学博士毕志飞导演磨砺12年的心血之作,但自上映以来就饱受争议,出品方因电影评分创下豆瓣影评最低记录一度要求豆瓣道歉,引发更汹涌的负面吐槽,最终以影片撤档告终。

 

9月22日,《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全国公映,豆瓣评分一度为历史最低分2.0分。截止到9月28日17时,该影片豆瓣评分2.1分,99.2%的用户给了一星评价。目前影片已上映七天,票房仅225万,媒体报道26日全国院线接到了电影撤档通知。


 

通过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两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近3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建立“逐梦演艺圈”舆情回溯方案,限定时间段为9月21日至9月28日。由于前期频繁的宣传活动,影片口碑的正面情感一直高于负面情感,但自22日公映以来,网络舆论的负面情感一路走高,在25日达到峰值,26日小幅度回落之后继续走高,势头不减。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微博传播深度显示,@刘老师说电影 发布的视频被转发1.82万余次,传播深度达到13层,对该电影的负面信息起到了扩散作用。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网民借助互联网积累了大量的观影体验,对电影的审美旨趣有所提升,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公映电影更易被投以挑剔的眼光,“粗制滥造”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批判。

 

作为当前网络舆论的主力军,80后90后先后经历了影碟出租和种子共享两个密集观影阶段,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观影经验,对国内外著名影片都有所涉猎,虽然有粉丝锁场的现象发生,但整体上他们的审美旨趣是在提升的,不少网民对电影的评价不再停留在主观感受上,还能从光影运用、剪辑技术、处理手法等专业视角予以评析。

 

同时,随着电影产业的急速扩张和审查制度的不断完善,公映电影与电影生产的比例可能越来越小,2013年“腾讯娱乐”就曾表示“超七成影片无法公映”。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观众对公映影片会抱有更挑剔的眼光。

 

在这样相对专业而挑剔的眼光下,《逐梦演艺圈》就暴露出了不小的问题。一是剧情的“支离破碎”,不少观后感表示影片采用多线叙事,多达十一条线,但影片中各个人物线索之间只是简单的同学关系,缺乏深层次的关联,情景剧式的过度,让前一个场景和后一个场景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表演形式的镜头过渡语言。

 

二是影片缺乏实质的表演内容,网民吐槽电影几乎是一部由旁白、独白、PPT、动次打次拼凑而成的视频,尴尬的演技、生硬的台词、糟糕的审美被认为连一般的网络剧水准都达不到。其中“男默女泪”的电影主题曲和PS入门级的海报深受诟病,导演毕志飞在电话采访中回应说海报是两年前就淘汰的版本,主题曲的定位就是神曲,就目前的舆论反响来看,这个定位很是精准了。

 

 

三是电影或存在些许价值偏差。不管是专家影评还是影片介绍都表明了《逐梦演艺圈》的中心思想在于揭露演艺圈中的潜规则,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梦、不畏艰难,但是基于演员演技和镜头剪辑等原因,呈现的结果是满满的负能量,潜规则是表达得很清楚,却难以看到年轻人逐梦的决心、勇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碰瓷”豆瓣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豆瓣评分的公允性经历了大浪淘沙,UGC影评和评分的“靠山”是广大网民,道歉诉求或许暴露了出品方的新媒体意识短缺。

 

9月22日是《逐梦演艺圈》上映的第一天,也是@电影纯洁心灵 质问豆瓣历史低分的日子。当天17时14分,@电影纯洁心灵 愤然表示“一个青年导演花十二年心血认认真真给中国拍电影,被豆瓣一天毁了!!!”

 


12年心血换来满屏的2分评价,想想也是有点心痛,但是网友并没有表现出丝毫同情,反而极尽调侃之力,挖苦导演“玩了11年10个月”还要“碰瓷”豆瓣。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是电影本身品质不足,有网友指出“豆瓣从来不会毁掉一部电影,能够毁掉一部电影的只有这部电影本身。”

 

 

其次电影风评不好怪豆瓣的戏码已经上演过了,“人民日报”总结陈词,“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详情可点击阅读《沸沸扬扬的“影评风波”,有一个成功的回应》。也正是因为那次风波,豆瓣的评分机制被众多网友所了解,其公允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得到了舆论的进一步认可。

 

况且,电影评分平台并非豆瓣一家,相对“中正平和”的时光网评分也只有2.4,或许这也说明汹涌的差评并不在于影评网站的评分。其实,如很多网友所说,影评网站只是一个网民发布观后感的平台,2分的结果并不是网站所能决定的,而是上万人的共同主张,基于此,电影出品方要求豆瓣道歉,其实质就是要求给出2分网评的网民道歉,无疑是犯了众怒的。

 

 

 

圈内“砖家”的如潮好评在真实的观影体验面前反而成了历史低分的理据之一,舆论猜测或许是内部交流的宽慰之言被作为专业客观的影片推介所形成的“误会”,也可能是影片宣发无意间展露了电影业内的“资本交际圈”。

 

2016年11月24日,电影官微@电影纯洁心灵 发博称“专家观摩研讨会火热进行中”,并在后续接连发布了视频实录和相关头条文章,文章对观摩会的成果总结为“获得评价之高令人惊喜”。除了学界专家,还有顾长卫、宁浩、黄渤等众多业界既有名又有口碑的演员和导演均为电影喝彩、预祝大卖。

 

虽然新媒体让意见领袖和专家的话语权有所削弱,但是电影这种世界八大艺术之一的专业产物,圈内专家的评价乃至赞赏仍然具有不小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加上青年导演十二年心血的感染力,在网络口碑败落之前,不少人抱着顶礼膜拜的心情走进影院,抱着失望和愤怒的心情走出影院。

 

失望自然是对电影本身,愤怒则是对那些“口若悬河”的专业影评,尤其是部分专家饱含人文情怀、社会理想、现实抗争的“感人”影评,被网友奉为通用型影评的“教科书”。

 

 

专家真的都是“砖家”吗?普通观众都看不上的电影,专家能交口称赞?网易号“新金牌娱乐观察家”评论《我猜 专家宽慰了逐梦演艺圈几句 目的是为了激发导演的斗志》,文章认为网络曝光的专家影评有些“断章取义”,因为专家评论的套路是欲抑先扬,对于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博士导演,需要肯定其努力,不能一棒子打死。

 

但是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电影评论已经参杂了不少与人情、利益有关的东西。著名剧作家赵葆华认为,“当下电影评论的痼疾之一便是影评本身品格失落,影评者人格跌落,不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从人情面子出发、从红包出发,于是电影批评变成电影表扬,电影评论变成电影推介。”

 

电影主要参与人员包括导演、投资方、主演等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或经济资本拉拢部分电影影评人、学界业界的大咖为其站台,为电影造势,这或许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无论如何,事已至此,好心的正面评价仿佛成了一种“捧杀”,有网友感慨不知道该说是观众太较真,还是他们太不较真。

 

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截取自网络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