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风声就能引爆朋友圈甚至互联网界的,微信公众号当属第一。然而,在最新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条不容忽视的信息:


注:图片来源微信派


相对于微信公众号2000多万的总数来说,350万的月活跃公众号只有七分之一左右。这意味着很多微信公众号陷入停更或断更状态,公众号数量增长的另一面是大量账号沦为“僵尸号”的事实。

 

运营者的“自我放弃”与“被迫放弃”


在争夺微信红利中,早期投机性和尝鲜性的个人号逐渐陷入停更。早在2016年3月企鹅智酷发布的《微信影响力报告》中就指出:72.7%的公众号运营者为企业和组织机构,个人仅占23.7%。相对于企业或组织机构,个人号因随意性较强,停更现象更为普遍;而坚持下来的个人号除了部分成功商业化外,大多是为了兴趣。


注:图片来源企鹅智酷

 

1、内容创业比想象中难,绝大多数沦为炮灰


运营公众号绝对是一个耗费精力和财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公众号数量早已越过2000万门槛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


起初,大家还为能拿到原创标签或开通赞赏功能兴奋不已,可坚持一个月、半年或一年后,你才发现:原来,会写东西不厉害,一直写才厉害!


在调查的自媒体作者中,75%的作者搜集素材的时间高达2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7%的作者甚至高达6个小时以上。内容生产困难加上时间精力不够,导致一批公众号断更或停更。

 

 

图片来源:岳樱樱微信公众号截图

 

另外某调查说超过80%的自媒体人月收入不足万元,70%左右的收入不足5000元,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没收入。当红利已被金字塔顶尖的少数人“瓜分”,剩下的大多数不过是炮灰罢了,停更自然是大势所趋。


2、来自封号的危机,让停更“不得已而为之”


另外,随着微信后台对内容的把控越来越严格,封号便成了停更的重要原因。


我们初略统计了下封号的原因发现涉及范围之广:集赞、诱导、虚假、恶意文字、抄袭、敏感、刷粉、发布时政(取得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外)、低俗、反动、色情、发布未被公开化内容等等,稍有不慎,“触礁”的微信公众号就会被查封。


注: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2017年6月,以八卦为核心的自媒体遭受了一次重大覆灭,以卓伟为代表的一系列大的账号被封,其中不乏像“深扒影视圈”、“毒舌电影”等这类经常出10万+爆款文章的大号。因此,对于运营者来说,封号说来就来,且运营且珍惜!

 

用户阅读习惯和需求转变的影响


对于用户来说,虽然他们不会直接造成微信公众号的停更,但他们的喜好和需求间接决定了一个公众号是否有维持下去的必要,特别是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用户精力有限,无暇顾及,打开率越来越低


如今,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已经懒得再点开折叠起来的订阅号,订阅号的打开率正变得越来越低,从10%到8%,再降到5%,到现在只剩3%。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力有限,每天除去工作,剩余的时间并不多。


相对于其他诸如头条号、微博号等平台,微信订阅号必须关注才能获取信息,入口窄门槛高,一天只能推送一次,这种不便造成了用户对订阅号的兴趣越来越低,打开率自然持续走低。


图片说明:看到这些红点,小编已从最初的强迫症变成了懒癌晚期患者


一些公众号因为粉丝量本身就不多,加上打开率低,内容没人看,阅读量持续低迷,最后不得不放弃更文。

 

2、内容同质化严重,信息过载,缺乏创新


自媒体的崛起掀起了一股全民写作浪潮,可当写的人比看的人还多时,势必会造成质量下降和内容视觉疲劳。越来越多的公众号沦为标题党,越来越多的文章趋于同质化。


拿近期的江歌案来说,一周就推文了4000多篇,除了人们对事件的关心,更反映了公众号内容过度同质化,缺乏创新。特别那些连蹭热点都带不来流量和粉丝的公众号,不停更难道还留着过年吗?

注:图片来源网络



结语


如今,微信红利期已过,公众号早已出现头部大号固化趋势,一些原本优秀的文章,因用户群较少,阅读和传播的流量寥寥无几。


而垃圾文章、鸡汤段子,因出自大号、大V,能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展示。特别是在不差钱的企业及机构进场之后,要想在公众号脱颖而出变得越来越困难,但微信公号的重要性又不容忽视。


所以,未来只有那些不断增加资源投入的才能分得一杯羹,更多的则是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走上停更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