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于《杜课》360期的《公共事件评论手册》在网络流传开来,作者杜骏飞在手册中就“在如今这个我们都能自由表达的时代,面对公共事件,我们该如何发声?又该如何‘说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以“江歌案”为例总结了舆情事件中参与者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


 

一是过早判断事实。舆论的传播应以客观既定的事实为依据,任何无法确定或与事实偏离而凭主观判定的言论一经发酵,便容易混淆大众视听,从而无法做出客观的评判。


“江歌案”后,“咪蒙”文章《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的长文刷爆朋友圈,文中以极具情感渲染力的文字对此案中江歌、刘鑫、刘鑫前男友的关系及遇难前后的经过“如数家珍”般地叙述出来:


(图片来源:“咪蒙”官方微信号截图)


文章一经发布,阅读量和点赞量均破十万,网友的评论也占满留言区。


 

(图片来源:“咪蒙”官方微信留言区截图)   


在“江歌案”发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相关部门尚未公开其案卷的全部过程和事实依据,江歌妈妈的对外诉控也基于一定的保密性质,一切的事实和证据都将于12月中旬的庭审公布。


在此之前,任何的“言之凿凿”都为之过早。然而,众多媒体纷纷依据尚未定论的“事实”过早评断,试图制造舆论压力,抢占先机,博人眼球,从而增加自媒体的网络曝光率。


毋庸置疑,这其中的合理性、合法性尤待商榷。正如《杜课》所言:“我们必须铭记,比发表意见更重要的是:还原事实。在事实被完整呈现之前,我们所能发表的,大多只是推测,而甚少论证意义。”


微信公号“奴隶社会”的文章《江歌案,当流量大V用篡改、裁剪后的事实误导了舆论……》中,也对“咪蒙”的文章发出了质疑。


 

 

 

注:截图来源于公号“奴隶社会”文章

 

 

二是情感选择站边。情感选择站边是指舆论参与者以个人主观喜好及情感诉求为依据,发表相关言论,其言论颇具感性色彩。仍然是在“江歌案“中,“咪蒙”在《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的留言区与网友互动,咪蒙回复的内容带有十分浓厚的主观色彩。


 

 

(图片来源:“咪蒙”官方微信留言区截图)

 

可以看出,读者对江歌妈妈人肉刘鑫及其家人的做法不太认同,这是基于法律和理性的思考。而咪蒙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发出了“人肉别人,是不对的,人肉刘鑫,下不为例“的言论,是以个人情感的先入为主而生发的,主观目的是为唤起同为感性读者群体的“情感共鸣”,“咪蒙”还表示“写此长文时边写边哭……真的又气又难过”,如此种种,并不符合公众言论的要求。


类似的“情感带入”言论还有许多,“看了刘鑫妈妈那么恶毒,真心相信了:善是会遗传的,恶也是”、“我们总是希望坏人的良心会痛,然而我们忘了,坏人没有良心。”事后, 澎湃新闻以《江歌之问:情绪不能代替事实》为题呼吁广大网友发表言论应以事实为基础,而非“跟着情绪走”。


 

三是在争论中自我强化。在以往的舆情事件中,由于思维的差异性,舆论常常莫衷一是。然而,有些网民针对与自己的意见存有分歧的人,常常会做出不加理性的言论攻击,近几年,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江歌案”中,刘鑫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一致谴责与谩骂,当少数人发出不同的意见或观点时,即便这个观点是理性的,也会遭受舆论攻击,辱骂刘鑫俨然成为某些人心中的正义标准,似乎不骂,便是大家的仇人。


拥有395万粉丝的微博大V@司马平邦 发布长篇博文《“江歌案”何以在中国掀起“有罪推定”的狂潮》,文章指出“按照无罪推定原则,在日本法院通过司法程序最后宣判陈世峰有罪之前,其实,理论上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杀人犯,作为本案旁观者的公众更不应理所当然地认定他就是个那个杀人犯,他只是个需要被证明犯罪的嫌疑人。但很不幸,在现在的中国,不但绝大多数对此案关心的媒体及网友们已经认定陈世峰就是需要为江歌偿命的那个预谋谋杀的杀人犯。”


注:截图来源于“司马平邦”微博


从品行与道义上讲,刘鑫是否应该遭受道德谴责,舆论心中自有定论,且现如今的社会,人人均有言论自由,@司马平邦 通过微博,发布自己的看法,也很正常。

 

但网民却不这么看,部分“愤怒”的网友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对质疑者发出了不恰当的语言攻击,制造了一定的语言暴力。如有网民反驳@司马平邦,“你不过是在哗众取宠。”“你既然是老百姓你拽什么文啊,故意弄个新名词,还下判断全国人民都被愚弄了,就你清醒!就你这判断能力真是绝了!”


 

注:截图来源于“司马平邦”微博


这种为维护和强化个人观点而损伤他人的行为,舆情事件中层出不穷。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由于舆情本身所具有的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等诸多特点,很容易在舆情分析中出现以上问题。而如何对事件发表一个理性的公共言说,在未来的时间,还需要媒体及自媒体,不要在以流量为王,只有回归理性、尊重事实,以秉承客观从容的态度对待各类舆论,才能在舆情事件中避免犯错。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