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又倒了一家,从悟空单车到小蓝单车,已有6家共享单车退场。从资本疯狂到冰点,它的快速消亡是不是让你猝不及防?
在倒闭潮的行业洗牌下,ofo和摩拜两巨头却陆续拿下数亿美元融资,并不断开拓海外市场走向世界。
为什么火的是他们?为什么他们能得到用户的喜爱?他们又是如何借着新媒体的东风进行品牌推广之路的呢? 1 ofo和摩拜究竟有多火? 比达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共享单车市场的战火持续升级,用户规模也保持快速上涨,月均增速均保持在30%左右。 2017年Q1共享单车行业市场占有率数据显示,ofo市占率高达51.9%,摩拜单车以40.7%的市占率位居第二。摩拜和ofo就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这让其他共享单车怎么活?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底,ofo共享单车已覆盖国内城市43座,海外城市3座,摩拜单车覆盖全国城市超30个。同时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知名度分布中,摩拜单车以44.6%知名度占比居于首位,ofo共享单车以43.2%居第二。 你看,不管是市场占有率,还是知名度,不管是城市覆盖数,还是用户偏好,摩拜和ofo都稳居第一第二,并且基本垄断了80-90%份额,这么火的摩拜和ofo究竟在品牌推广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 2 两大巨头的品牌推广之路 所谓品牌推广,用大白话说,就是把你的品牌传播并深深的印刻在消费者的脑子里。道理很简单,实际上却很难做到。 初创时,ofo多用广告让用户了解品牌,摩拜用讲故事的方式推出品牌。那时至今日,是否ofo还是更倾向于赤裸裸的投放广告,摩拜还是更多的是在做公关? NO!他们在品牌营销推广之路上其实正慢慢走向一致。 抓住风口,自媒体争相报道免费推广 摩拜CEO王晓峰说“摩拜自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推出以来,没有做过推广。”一个没有做过推广的项目,真的能在几个月内做到几乎人尽皆知的水平吗?我当然是不信的。 当然相比ofo做地铁广告,请代言人,摩拜确实没做过这种硬广。但是摩拜和ofo先入市场,抓住风口,使得各大媒体争相为其报道;而由于其投放范围大,用户更是在朋友圈口口相传。 在清博指数搜索摩拜,一月内出现3340个结果,总阅读数856万+;搜索ofo,一月内找到相关结果约1888个,总阅读数498W+。 而这些数据和流量都是自媒体人主动为他们进行推广的,相信在风口时,自媒体和各大媒体为他们带去的流量远远不止这点,这波免费推广真是666! 勾搭热点,借势营销 自媒体人蹭热点其实就是在借势营销,而摩拜和ofo更是借势营销的高手。拿高考来说,摩拜率先打出高考一定“橙”,小黄车不甘示弱悬挂出#飞黄腾达#系列的黄符,借此推出免费骑车的活动,在微信微博上引发一波关注,与用户互动良好。 有人说热点一来,所有人蜂拥而至,效果不好。但摩拜和ofo通过找准自身产品的品类特性,巧妙地和热点话题勾搭融合,这样可以“稳准狠”的抓住潜在用户,轻松抢夺用户的注意力。 跨界造“事”,席卷网络 ofo和摩拜跨界合作的玩法可谓多样,前有斗鱼直播携手ofo 八大城市“骑”聚植树节,虎牙直播联合摩拜单车骑行助力S7;后有《神偷奶爸3》上映期间近5万辆“大眼小黄车”投放被刷屏了,而摩拜则联手芭比娃娃,让少女心犹存的妹纸尖叫不停。 当然,摩拜和ofo做的跨界活动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常见的红包车、宝箱车更是屡见不鲜从未停歇。4月26日一则“红包单车月入万元”的传言开始出现在互联网上,许多媒体也纷纷报道了类似“请假刷单车红包,一天赚500天”的事件,甚至成为了不少蓝V愿意蹭的热点…… 这些及时且有效的跨界,通过强化的品牌差异点和爆棚的好感度,引发了席卷社交网络的案例级传播,同时线上线下活动延伸也创造全新的品牌体验,对于品牌推广颇具借鉴意义。 微博互怼,吸引眼球 4月22日,ofo向摩拜致以生日的祝福,并暗示自己的行业先行者身份;很快摩拜做出了致谢,并用同样的方式指出了ofo机械锁的硬伤,这次互搏很快引起了社交网络的大范围传播。 ofo和摩拜互撕的次数不算少,双方都互不相让,毫不留情地揭对方的伤疤,明显具有互联网品牌的“血腥味儿”,看点多多,这种拟人化的互怼在社交媒体使得双方更有“人情味儿”。双方也在相爱相杀、互怼互撕下,得以快速的成长和发展。 入驻微信支付宝,上线小程序 3月29日,摩拜摩拜全面接入微信。两个月之后,通过摩拜小程序注册的新用户每周增长率超过100%,且新增用户中超过50%的用户下载了摩拜App。 ofo紧随其后在4月1日宣布将马上接入滴滴。此外,ofo还于3月16日与芝麻信用达成战略合作,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即可免押金用,重要的是,用户可以在支付宝App端直接扫码解锁单车。不久后ofo也上线了小程序, 从讲故事,借势营销,到微博互怼,入驻微信支付宝,越来越体现了摩拜ofo的新媒体社交营销,我想如果没有微博、微信、小程序等,他们也无法实现如此快的发展。也许上文的分享不够完整或有所偏颇,但他们的新媒体营销手段确实值得新媒体人去学习和研究!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