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由民间到官方,由自发兴趣到商业组织
网络读书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互联网诞生之初,1997年逐渐出现了一些以分享图书为主题的个人网页,内容多为个人的读书体会。后来某些个人网页成长为大型的图书交流网站,比如曾吸引了安妮宝贝、饶雪漫、郭敬明等文学爱好者且保留至今的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
随着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政府创立了官方网站,组织了形式各样的网络读书会,比如国家级的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打破了地域局限,还有地方性的深圳读书会,拓展了线下活动,探索出了一条线上阅读和线下交流的O2O模式。
2012年前后,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线上读书社群开始涌现,比如以QQ群作为主要平台“新阅读研究所”,经常在QQ群上举办读书讲座和交流;以人人网为聚集平台的“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侧重网络交流;“心灵之缘”读书会则以声音为主要形式,在音频分享平台上线内容产品。
最近几年,在文化产业大繁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读书会也开始具备“IP”效应。以罗振宇、樊登为典型的精英知识分子利用自己个人品牌影响开创了“名人读书会”的新模式,将“知识付费”的观念引入读书会,打开了情怀和商业“平分秋色”的新局面。
二、发展原因
(读书会自带社交BGM)
其实读书会不算新鲜事物,但借助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各种读书会有了新的特点。通过QQ群、微信群, bilibil网络视频、喜马拉雅FM等平台,交流变得随时随地,体现出读书会具有自媒体、网络化、社交化的特点。
人们学习增值和社交的需求正通过网络读书会的形式被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社交平台上,读书会也一改往日正式而严肃的画风,免去了往日里最后的“总结陈词”,不同知识背景、兴趣爱好、读书品味的群友们更注重思想交锋的过程,并将其视为读书会的一种收获。
另一方面,随着通讯技术越来越便捷,信息化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现代人反而比以往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孤独,社交链也更易脱节,从而渴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与他人进行沟通,属于精神领域的读书交流会正好为这样的社交需求提供了高效的心灵沟通平台。
(“亚里士多德:求知是我们的本性”)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不少人患上了一种“知识焦虑”,担心自己信息闭塞、知识困乏,担心自己能力下降、失去竞争力,担心知识储备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会通过各种方法给自己充电蓄能。美国作家何伟在《寻路中国》中这样描述中国人“惊心动魄”的日常。
“中国人普遍具有这种感觉: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夸自己的知识够用,人们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去琢磨透彻。”
这种强烈的知识焦虑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的语境下,催生了付费读书会的诞生。罗辑思维实行会费制后,会员可以浏览到非会员看不到的一些文章内容;电视节目主持人樊登不仅有能力在45分钟内把一本书的内容讲透,还能把它讲得风生水起,这使得“樊登读书会”成为全国首个把“书本讲解”商业化运作的项目。
这类付费读书抓住了大众焦虑的心理痛点,看到了网民时间碎,琐事杂,有阅读需求却缺乏定力的共性问题,所以致力于把书籍的精华内容梳理打包,形成读书笔记、课程视频、音频等知识包,让有需求的人以最低的时间成本高效掌握知识“干货”,完成自我提升。
三、发展趋势
1、互联网阅读由浅向深过度
有些免费应用的读书会内容,水平参差不齐,用户也很难从中学习到有深度有内涵的知识,但,付费平台的内容一般做得很细致,可以更高质量地保证准确性与真实性,精致内容正有效地改变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的属性,付费者也越来越多地拥抱有思想、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另一方面,阅读的“深”源于讨论和对话中的意义阐发。复旦大学博士、同济复兴古典书院西学组负责人郁迪认为,阅读的深度不完全来自于文本内容,也来自于一起阅读的人。网络读书会中的“深阅读”越来越普遍,但思想需要在对话中得以激发。
比如2014年底成立的同济复兴古典书院,每周六下午邀请学者教授以授课方式探讨中西哲学,晚上则通过讨论引领“深阅读”,同时利用喜马拉雅FM平台与更多人共享讨论成果。
网络读书会的社交性质给了经典一个很浅的切入点,但同时打通了各个阶层的话语体系,实现了泛阅读向精阅读的过度。
2、形式推陈出新,内容玩转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读书会的互动性日益凸显。微信课签到是基本设置,Bilibili读书会的视频弹幕成为即时提问和回答的黑板,还有许多地方读书会创新出“阅读马拉松”,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打卡、公益、团队阅读PK等活动将阅读变得更有趣生动。
在交互性、游戏化社交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的当下,网络读书会的形式正在不断被改写。
3、商业化趋势,情怀为文化产业转型奠基
由于读书社交群的高黏度,成员之间的高信任度,其中的商机不容小觑。现在网络读书会加强了线下讨论的比重,有的读书会顺势与咖啡馆、独立书店等商业场地合作,在追求阅读情怀的时候获得一定的商业收益。
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及多部委曾联合发文扶持实体书店和阅读学习的背景下,在实体书店向集阅读、展示、交流、聚会、生活为一体的复合式文化空间转变的趋势下,读书会或将成为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剂。
罗辑思维们会向会员推荐书单,这些书单受到会员的认可以后,他们会跟出版社合作,对这些书进行‘定制式’的再版、营销。而且,这些书通常是当下图书市场很少见到的小众书,有的甚至是绝版书,比如像《春秋大义》这样的哲学书。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在尝试以读书会为切入点,探索阅读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出版业的转型累积经验。
4、拓展线下空间,把读书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商业互联网时代的线上读书会来说,线上内容更像是一个入口,单一通过阅读内容建立起来的连接缺乏黏度,只有多元化的服务,才能带来更强的用户黏性。因此要积极地探索与用户多维度接触的空间。
比如“十点读书”还建立了如“十点电影”“她读”“十点读书会”一系列公众号内容矩阵,孵化的知识服务平台“十点课堂”拥有超过19门突破万人订阅的付费课程,其中刘轩的心理学课程接近9万人订阅。“十点读书”还在考虑未来开发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项目。
文化多元的时代,阅读只是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在精神消费领域,可延展的文化空间远比人们想象中要大,带着商业基因的阅读复兴正在把读书会打造成一种生活方式。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