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近日,“佛系文化”一夜风行,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顺其自然。”


 

从“油腻”到“90后”,佛系文化是怎么火起来的?

 

媒体上第一次出现“佛系”的说法,是2014年2月“人民网”转发“日本通”的报道:


注:截图来自网络


后微博加V用户@老鬼阿定 也发布了相关博文。


注:截图来自微博


2017年11月,“暴走大事件”也提出“新型佛系追星”的说法。


注:截图来自“暴走大事件”


文章还指出“佛系追星”的灵魂内核在于——不撕逼,淡定自若,冷淡处之。


注:截图来自“暴走大事件”


直到今年,各种关于90后的报道出炉,如《第一批90后的眼睛快瞎了》、《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油腻了》、《第一批90后的脸已经被打毁容了》等等,“90后”成为网络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7年11月21日,微信公号“留通社”发布与90后相关文章《胃垮了,头秃了,离婚了,90后又开始追求佛系生活了?》,才将“佛系”一词“发扬光大”。

 

注:截图来自“留通社”


该文章指出,“佛系生活是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环境下的一种备选,在调整心态,接受‘随缘’后,确实会变得轻松一点,焦虑也有所缓解。然而,这绝不等同于不作为,而是该干的事情干好后再一切随缘。”

 

12月12日,微信公号“新世相”发文《第一批 90 后已经出家了》,文章开篇便是“手里的保温杯水温未凉,办公室的 90 后已经找到人生新方向:他们宣布成佛了。”


注:截图来自“新世相”


该文成功将“佛系文化”推向高潮。之后,社交平台上,“佛系买家”、“佛系综艺”、“佛系球迷”、“佛系养生”、“佛系育儿”、“佛系打车”等词瞬间火爆异常。


 

“佛系”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是年轻人的自我调侃,并不是真的无欲无求。在时下的互联网环境中,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用“丧”来描述自己。


简单来说,“丧”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等流行语即体现其内涵。

 

而突然火爆的“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佛系”文化与宗教并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也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

 

“佛系”讲究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吃饱穿暖不是问题;“随缘”的人生,没有大的野心和抱负。


那么年轻人真的无欲无求了吗?恐怕并不是,“佛系”只是年轻人的自我调侃,正如“新世相”所言,“我不把这理解为真正的自我放弃,而是压力和焦虑下,年轻人的自我消解,况且,好像真的很管用。”


 

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是重重压力下调节心态、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稍有不慎就有被时代抛弃的恐慌感。而“佛系”体现了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部分网友认为生活本来就是有张有弛的,慢下来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当无忧无虑的90后踏入社会,开始独当一面,面对着现实中来自工作、生活、情感各方面的重压后,难免焦虑,而 “佛系”正好起到了调节心态的作用。

 

遇到挫折,感到迷茫,不妨自我安慰一番,就像微博网友@尼莫在地球 所说,“论文没发,工资没涨,旅行没去,朋友没见。宽慰自己,佛系生活,一切随缘。” 

 

且对于批评“佛系”过于消极的声音,许多网友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微博网友@闪电扎扎毛 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都是手背后、腰坐直也未必就是好事!”微博网友@梦兮念兮 也坦言,“青年人压力大,佛系青年不是堕落青年,而是知道分寸,知道有可为不可为,没什么不好。”


 

是认清现实,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选择顺其自然,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部分舆论认为未接触社会之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90后往往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甚至有些盲目乐观,而在逐渐认清现实、各种碰壁之后,他们往往会重新审视环境、自我定位,在改变环境有心无力的情形下,也就只能顺其自然了。

 

与此同时,部分网友认同“佛系”本质上也体现着抓大放小的理念,因为生活包罗万象,不可能全部平衡用力,自然会有所偏重,就像微博网友@这里是吃货韬韬韬韬呀- 所言,“只是因为还有很多事要去琢磨要去背负,所以在不看重的事上对自己没有苛求,难道包容也变成了一种罪过了吗?”

 

“佛系”对90后而言,或许是一种自我救赎而不是软弱逃避。正如人民日报评“佛系青年”所言,“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yuqing.gsdat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