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导读:
这是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或者说是推送的时代。有观点说,这个时代的新媒体传播,不需要对内容的精雕细琢了,“内容为王”已经被“渠道为王”所取代。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生产已经out了吗?本期沙龙,一起来听听杂志界三位新媒体大佬对内容和运营的理解吧。
1关于内容生产:内容还重要吗?
吴久久 《壹读》移动媒体部总监:
在移动平台上,我们稀缺的不是版面,而是读者的时间。如何让读者的目光留在内容上呢?
据我观察,目前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生产有这几种模式:
1.窃贼模式,无视版权,转载热文,迅速积累流量;
2.原创模式,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
3.UGC模式,这个并不新鲜,其实《收获》就是最早期的UGC;
4.融合模式,形成视频+新媒体+杂志+UGC的创意中心,这也是壹读想努力做到的。
而壹读新媒体的内容法则是:
1.热点即情绪。信息爆炸时代,编辑的选择和判断依旧很重要。热点未必都是即时的,它可能是一种弥散于大众之中的情绪,比如双11产生的新名词“剁手”,它显示出消费带来的快感和焦虑感,这种情绪才是值得关注的,会引起读者的心理反应。
2.知道多一点和知道不一样,都是刚需。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碎片化信息,我们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why和how。比如马航的时候,大家都会陷入恐慌情绪,可资料证明近几十年来民航公司一直在进行改进,所以乘飞机出行的安全系数是相当高的。或者我们一直觉得日本的右翼思潮十分严重,但事实是日本右翼思想并不具备群众基础,因为日本人根本就不关心政治。
3.标题党是褒义词。标题不一定是三俗,但一定要在十几个字内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立意,是最凝练的信息总结。当然,除了内容,我们的目标是把读者变成用户,这需要我们在互动、平台和社区建设上不断努力,壹读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卞晋华 《人物》新媒体副总监:
IF YOU A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FOR FREE(如果是你擅长的东西,绝不免费做)这是《人物》11月17日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我们决定《人物》的长文章、封面报道、特写和访谈,超过5000字的就需要收费。”
从2012年至今,《人物》只有两篇文章全文免费公开,一篇是周迅公布婚讯后5月份的封面报道《小姐,你有一张未婚妻的脸》,另外一篇则是今年十月份的《马可:衣以载道》。我们做出收费的决定并不是为了赚钱,我们纸质杂志是15元一本(注:2015年开始,《人物》从每月15元提升到每月20元),在亚马逊和豆瓣是5.99,在微博和微信上每月5元十篇长文章报道,从11月20至今,有接近1000人选择了付费。事实上,《人物》杂志从去年开始在微博上接受订阅,订阅总量比其他的杂志的总量还要多。
“好”的标准应时而变,但“好”本身永远是对的, 而且是贵的。
12月10日的一篇文章《丁磊宿命论:出来混,迟早要还》,是去年的封面文章。那天正好是网易与陌陌吵架,就在微信号里拿出来,拿出来的是删减版,是所有精华的内容,点击率是30848。我们不担心20多万的粉丝,做了三个月,把能付费的粉丝都抓到了,然后就没人付费了,因为会有新的传播范围、会有新的粉丝成为新的付费用户。
上周台北选举后,我们要采访柯文哲,采访前核对提纲,全按照杂志的标准来做。《人物》的稿费是新闻界最高的,不过这篇文不会上杂志,只会给新媒体。
2有了好内容,运营有道才算成功
吴久久 《壹读》移动媒体部总监:
《壹读》:个性、趣味、互动
1个性原则:为什么要定义为“轻幽默,有情趣”?
之所以将《壹读》定义为“轻幽默,有情趣”,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有相同的风格和趣味的一批人,我们要满足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读者的“悦读”需求。
《壹读》并不像其他杂志,不具备强大的资源和财力去做专业的深度调查和特稿,所以我们决定去挖掘新闻背后的趣闻、原理、百科,挖掘被公众忽视或不理解的冷知识,以新鲜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我们早期做了一期封面叫“跟中南海做生意”,还有“中央办公厅的细节”,这些题目是从公开发行的杂志中挖掘出来,我们把公众视野外的东西换个语态搬到公众视野中来。
2趣味原则:为什么要做视频动画?
2012年《壹读》准备上市的时候,同期还有《彭博商业周刊》和《环球商业经典》上市,他们的广告铺得非常到位,和他们相比我们没有能力和资源去做这么多广告,所以我们尝试着推出了一系列动画视频。最初我们只把视频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和杂志的衍生品,但结果是视频的传播效果非常好,完全可以独立于杂志而存在。
现在我们每周都会出品一支动画视频来解读当下热点,长度在5分钟左右,每期必须包括20-25个笑点,形成了《壹读》独特的形式和风格。
3互动原则:如何维护粉丝?
我们将《壹读》的粉丝们称为“壹堆饭”。杂志利用微信平台与壹读饭进行互动,壹堆饭可以随时随地勾搭、调戏壹读君,壹读君也会积极回应壹堆饭的各种问题,并精选一部分互动内容在“壹读君有后台”上展示,加深了饭们对巧舌如簧的壹读君的喜爱。
每周六有壹读周末考,通过答题来涨姿势、增见识;每周日的壹读君有后台,和杂志做互动问答;我们还开设来壹堆饭社区,让粉丝聚集、交流。
王新一 《财经国家周刊》拓展运营总监:
1.我如何让王石总转我的文章
新媒体的核心是人,进一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每一个人的微博、朋友圈事实上都是一个媒体,如果能把这些人聚拢起来,为你所用,那你这个媒体的力量就会更大一些。我们起初是从微博着手,一来是因为它还是一个时事热点讨论最热的平台;二来我们已有一个官方的微博,就可以通过这个微博联系多位名人,以群发的方式告诉他,我们现在开通微信了,你是不是要请关注一下。这样就能引来很多忠实的粉丝,让一个微信公号迅速度过起步阶段。
运营微博时,要真正去了解用户:你的受众群体是在早上、中午,还是晚上发微博,这个一定要清楚。比如说我去观察王石,他基本上都在凌晨零点到凌晨一点之间上微博。所以那会儿一定要给他来一条。如果他看了觉得比较有意思,就会转发,这就能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而且久而久之,我们也基本上会有一个判断:大佬对哪种内容比较感兴趣,这个非常重要。
2.只有变才能不断吸引用户
微博和微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几个固定栏目,这个固定栏目是不是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要不要改变?有些人说培养用户习惯,其实培养起来之后,过段时间他会烦。
所以我认为应该适时去调整,不要大动,整体风格不要变,但是细节一定要逐步进化。如果说你的微信,三个月之前和现在没有任何区别,我觉得肯定是要出问题的。从本质上来上讲,新媒体它的内核、精神是互联网的,互联网讲究一种进化。一定要在风格不变的过程中求变,只有变才能不断吸引用户,毕竟每个人都喜欢新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