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部分人关闭微信朋友圈一样,近日,微博舆论场中,部分网民表示,随着知乎的大量开放,逐渐减少了上知乎的次数。


4月1日,微信公号“刺猬公社”也在文章《我理解现在的知乎,但我不再是黏性用户》中也表示,“知乎现在很难再与世界分享知识了,顶多是分享经验故事和个人见解,是的,知乎变了,冗杂的信息变多了,各种邀请频繁了,用户下沉了,原有的精英化标签褪色了。”而我,也不在是知乎的粘性用户了。

 

清博舆论(newminfo)经梳理发现,人们降低打开知乎频率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知乎带来较强焦虑感及压迫感,加重人们急功近利心态在知乎上,与“年薪百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年薪百万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刚毕业就年薪百万是什么体验?”相关的话题高达200个以上,而不少答题者在自我介绍时,也宣称自己“年薪百万”。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年薪百万”是需要很多年努力才能达到的,但在知乎上,似乎人人都是如此,这对于月薪三四千的普罗大众而言,“年薪百万”加深了他们的紧迫感及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他们想奋起直追,但一时之间,也难以达到这个目标。

 

此外,这些“年薪百万”的人还塑造出“家族显赫”、“海外留学”,“履历完美”,“身材姣好”,标配是香车美女,周末或出游或锻炼的完美形象,不管这些信息真实性如何,都给人一种强烈刺激感,在这种心理落差下,部分网民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正如一匿名用户留言,“我知乎打开频率低了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知乎带给我的焦虑感太强了。让我急功近利一小时学会各种技能,让我渴望暴富而思维越来越狭隘。”

 

二是大量开放用户降低了内容质量,干货类信息逐步减少知乎自2010年12月19日上线以来,不断邀请各个领域的大V入驻,随着体量不断扩大,知乎也不再是一个小众的平台。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导致用户的专业水准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跨界随意作答,导致知乎整体内容质量下降。

 

知友“卖烤麸”表示,“看样子应该卸载知乎了,内容质量自从商业化以来直线下降,提出问题质量水,回答内容全靠编,营销推广大学生水平,开局没有图,与世界分享你刚抄完/编造出来的故事。”

 

知友“蘅芜君”发文,“最开始喜欢知乎是因为这里理性,有大神,有干货,有奇思妙想的脑洞。现在上的少了,是因为发现,理性、大神、干货、脑洞,都是有限的,而且是少部分。”

 

这种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专业人士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他们或选择逐渐淡出知乎,或开始迎合社区的娱乐化、大众化氛围。

 

三是专业内容不能获得认可,抖机灵情感类信息却广受欢迎,降低用户体验。出于商业考虑,知乎的定位发生了一定变化,有意拥抱“社交”。许多用户来到知乎也不再是为了学习知识,分享经验,而是为了娱乐、消遣,因此知乎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

 

许多长篇大论的专业内容无人问津,但那些满足用户猎奇、娱乐需求的抖机灵、情感类信息却大受欢迎。知乎上,“为什么女生挽回男友那么难?”“你有过什么难忘的情感纠葛?”“水瓶座女生情感普遍不太顺利?”“男票说这话是委婉分手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泛滥成灾。

 

此外,一些公正客观有理有据的回答也难以调动用户的情绪,不被大众认可,而主观色彩强烈的回答则轻松吸赞。

 

还有许多用户靠花样百出编故事来吸引关注,获得认同,还记得知乎上那个一人分饰244角,最有故事的男人“海贼-王路飞”吗?2017年3月,“海贼-王路飞”因编造上百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引发诸多网民关注,最终被知乎封号处理。

 

对此,有知友吐槽,“认真写的没人看,随手瞎诌好多赞。”知乎用户“陈涤”说:“坚持写干货,科普有时要写两天,每篇一千赞左右,专业差不多要写一天,五百赞算多的。机灵文情感文经历文动不动几千赞,在我感觉,知乎的赞已经严重贬值,再不积极应对,迟早沦为到此一游的标志。”

 

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各种噪音所掩盖,部分意图自我提升的用户选择退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