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分析、数据服务,请发邮件至:xmhzbj@163.com或加小新微信(ID:newmtzs),更多榜单请登陆www.gsdata.cn查询


做微信公众号“牛弹琴”,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念头。


按照杂志社领导的安排,我同时兼管《环球》杂志新媒体。一个很小的单位,所谓新媒体也主要是两块,微信和微博。当时看到不少文章,嘲讽现在的新媒体,说基本都是一两个岁数不轻的领导,指挥一帮不太年轻的编辑,在编东西给小年轻看。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我就想,既然现在都那么重视新媒体、融合发展,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文字工作者,那何妨自己也到大海里去闯荡闯荡。


个人微博是早就有的,粉丝十来万,但半死不活,而我们《环球》杂志微博,在社里的报刊官微中算数一数二,因此微博就不用再折腾了。微信则处于起步阶段,索性,我开一个微信公众号,从实践中摸索,也算为单位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


迄今为止,牛弹琴已运行近半年时间,差强人意,也有惊喜时刻。点击量最高的文章,七天之内也达到了170万;业内颇为知名的微榜,将牛弹琴评为2014年“最具价值微信公众号”。就当自我鞭策和鼓励吧!


在这几个月中。最大的感触,做很容易,做好很难。但做成正能量,还是很有意义!


1、探索摸索


坦率地说,刚开始做牛弹琴,也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一直是一个编辑记者,一直在与文字打交道,只不过现在改换一下地方,继续码字。而且,也不必一层层送审,用《中国青年报》名记者刘万永的话说,记者做公号,无论成功与否,都实现了一个梦想:做自己的总编。


而且,当时自恃还有一个优势。我一直给《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等社内报刊写着专栏,《经参》的专栏已经有快10年了,积累了大量的稿件,把这些稿件搬到牛弹琴上,不就行了吗?


结果,却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8月3日,发表第一篇文章《国旗,应该为谁低垂》,这是在华盛顿分社时写的一篇旧文,靠朋友圈里的各路朋友帮忙,点击量376(原始的点击量已经找不到了,这只能看现在每篇文章的点击量)。


似乎马马虎虎。然后,每天一篇,我的一些专栏文章陆续上线。但很尴尬的是,还颇受社里一些同事好评的文章,宛如明珠暗投一般,淹没在了新媒体的大潮中。除偶尔几篇点击量还能过个500外,一些只有一两百左右,个别的还只有两位数。


想想看,煞费心血写出的文章,看者寥寥,这其实是很伤自尊的。这也正凸现了我们新华社记者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强烈反差。


在传统媒体方面,我们有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平台。一条新华社通稿,往往都是数十家乃至数百家媒体采用,而每个媒体还有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的受众。


但在新媒体上,很悲哀的是,我们都是寄生在他人的平台上(新华社发布是自己平台,难能可贵),而且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同样的文章,一个市场小媒体或某个大V的公号,点击量往往过万,我们自己的平台,点击量过千有时都难得。


这是一个严峻但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在这个问题无法改变的时候,那就只能找其他方法,看看能不能突破。


探索的过程,其实也是在逼迫自己进行调整。我也试过一两篇文摘,差强人意,后来索性放弃了。因为这种做法,一则有版权问题,别人可以文抄公,我们还是尽量当守法公民的好;另一模糊了定位,我个人对牛弹琴的定位还是希望原创,而不是去做一份网络文摘。


随后,在撰写文章时,也注重了一下变化。


变化一,文风有所变化,至少更灵动、轻松、活泼一些,当然,能幽默就更好了。可惜,我不是一个幽默的人。


变化二,就是迅速作出反应。微信一般一天只能发一次稿,当新闻事件出来时,反应快就很占先机了,如果文章还不错,就可迅速得到广泛传播。


自认为一个还不错的例子,就是在北京政府宣布APEC峰会期间放长假事宜时,我很快写了一篇《为了APEC,北京又迎来一个黄金周》,点击量很快超过1万。这篇急就章还被其他一些新媒体转用的,一些报纸也有摘录发表。


还有一篇是今天初正好去南京,南京出租车停运,通过跟出租车师傅的聊天,写了一篇《南京,一个未罢工的出租车司机的自述》。反响似乎很不错,当天的新华视点、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新媒体的主流媒体,也全文予以转载。对外部的“我报道”,第二天还专门约写了一篇记者手记,刊发后点击量也很不错。


因为长期做国际新闻报道,我比较擅长的领域,还是在国际新闻和涉华事件的分析上。也有不少对国际事务的判断分析,虽然也是很简单口水化的文章,但一些读者还认为颇有见解,并被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客户端抓取,咱们社内的新华每日电讯、我报道、新华国际等微信公号也引用过。这也算是另一种发稿吧!


2、内容为王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一直笃信“内容为王”。你有绝好的报道、绝妙的文章,自然不乏欣赏者。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你如果太偏僻,那再好的酒也卖不出去。我们社里一些新媒体点击量不高、反响不大,与这个因素有莫大关系。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自认为,内容为王,同样适用。只是好内容的标准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如果你的观点很独到、表达很灵动、内容很切合热点,自然也能在新媒体中杀开一条血路。


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随手写的小文《最出色国家宣传片,以色列总统找工作》。


当天已快下班,以色列新闻参赞给我发了一段视频,里面是刚离职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希望找个新工作,打发退休生活。


当然,“找工作”,不过是个噱头。在这段他孙女操刀的视频中,91岁的佩雷斯很卖萌,不管是去加油站当加油工,去大门口当安检员,去超市当收银员,去夜总会当脱口秀演员,他都喋喋不休地将他的人生智慧与年轻人分享。


场面有和有趣,但有些智慧很深刻,比如,和平是唯一的道路;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最后的字幕:你和你的事业一样伟大,和你的梦想一样年轻。


10年前在耶路撒冷常驻时,我曾多次采访过佩雷斯。这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别具人格魅力,他还是中以建交的开拓者,他的睿智、远见以及对中国人的友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在很短时间内,我随手涂抹了大概600多字的文章,中间还描述了一段参加他80多岁的寿筵的故事。


播发当天的点击数是7150,第二天则超过了10万,第三天则超过了20万,我自己的朋友圈里很多人也在转,用一些朋友的话说,“刷屏了”。七天之内,这篇文章点击数应该超过了70万。


真有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但随后一些朋友也和我分析,这篇文章突然爆发,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它有一个很棒的视频,我占了便宜;其次,有很实在的文字,包括我的感悟,还算可以吧;第三,文字不长,不会让读者感到厌倦。


还有一篇文章,则是不久前APEC会议期间写的《北京APEC,中国收获的十大成就》。以个人的观察、颇为幽默的文辞,串写了APEC中国外交的十大成就。文章发出后,三天内点击量达到170万,粉丝数也暴增1万。


文章也得到一些领导的肯定。有领导说,从这个例子看, 体制内也完全可以写出很受欢迎的正能量的文章!


尽管我表明了版权所有,但似乎没有一个在意。最让我意外的,是人民日报公信号直接刊用,甚至都没有注明来源,以至于其他转载的网站和公信号,都注明文章是人民日报的。很多转发文章的点击量也有数十万。


但因为文章中我调侃性地用了“万邦来朝”这个词语,人民日报抄袭时也忘了删,据说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都与我无关,因为引发争议的文章都注明来源是人民日报。


媒体融合,至少在抄袭上,倒是挺融合的。


这两篇文章跟网络上点击量高的其他文章比,还有一些差距,但从这两篇小文中,我还是感觉到内容为王的重要性。真正优质的内容,可能有时受限于平台,传播力有限;但如果一直是优质的内容,它总有穿透力,最终自然会带来影响力。点击量高的时候,粉丝数一天也增加了几千。


当然,这样的文章,毕竟还是少数。这需要努力、需要坚持、需要耐心,也需要韧性,以及一点点的运气。


3、注意事项


很多媒体人的自媒体,是完全跳开自己的工作经历,纯写自己的兴趣。对这种高手,我是持万分的敬佩。但我个人不行,很多的观察领悟体会,都是在工作经历中形成的。因为一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因此自媒体的内容,大多还是与国际有关。


在中国的网络环境下,不管哪种内容,其实都还是有些限制的。我对内容也有一个标尺,那就是理性、建设性,坚持正能量,绝对不添麻烦。


这其实就是一个尺度问题。我们对外新闻宣传,现在一般讲究要快说、敢说、会说。这也同样适用于自媒体。当然,这个尺度也是需要探索的。如果说尺度太敏感,那其实可以转换角度,以及叙述的手法。


去年下半年,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曾隐居了一个多月,随后各种谣言满天飞,还有诸如朝鲜发生政变、金正恩已身亡的说法。一些朋友也问我怎么看?于是,我写了一篇相关的分析文章,我自认为还是非常理性的,最后作出的判断是:朝鲜政变或金正恩去世,都是很不靠谱的,最大的可能,是金正恩正在养病,但仍掌控着局势。


发表之后,反响不错,很快点击率就超过了7000。但麻烦也来了,随后据说是由于举报,该文章被删掉了。其实,我自认为这篇文章根本没有越界,因为两天后,国际部等社内多个部门都刊登了类似的分析文章,与我的分析基本一致。


因此,当后来金正恩拄拐杖复出后,我又及时写了一篇文章,其实套路还是原来的套路,但这一次没任何问题了,点击量也很快达到了数万。


在APEC和G20期间,我也写了一些中国外交的文章,点击量都还不错。一些外交官也来函,对我这种深入浅出讲述外交成就表示赞赏。我理解,他们认为我的文章是真正的正能量。


总体感觉,网络文章也要有底线,但必须比我们的大广播或杂志文章更灵活一些。有些新闻,不是不能报,而是怎样报。如果我们总是绕着热点问题走,其实就把舆论主导权拱手让给了其他小媒体或自媒体,这是真正在自毁长城。


当然,要把这个理念从上到下都做通,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我做自媒体的最大优势,是自己写文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沟通成本;最大劣势,也是因为单兵作业,工作生活有时很忙碌,自然微信也会有一搭没一搭。有时,还会有订户留言询问,你怎么还没更新呀!这是鼓励,有时也是压力,当然,也会是努力的动力。


为工作生活兴趣都不耽误,我现在的微信文章,主要都是在上班前或下班后完成,一般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不然的话,就必然会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这样也带来一个问题,文章不够精致细致,病句、别字也时常可见。


一个职业文字工作者,总写出病句、别字来,其实是很丢脸的。如果这样的文章放在我们的官方公信号里面,也肯定是要挨批评的。但因为是自媒体,再加上现在是一个粗鄙的年代,很多问题似乎都可忽略掉。


确实是粗鄙年代,抄袭成风,装萌盛行,段子手走红,毁三观文章更到处都是,这对原创且严肃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很不公平的竞争。可以说,当前的新媒体时代,既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也是一个考验定力和品格的年代。作为一个新华社记者,我还是想努力实践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