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网友们打趣“精准扶贫”何时瞄准自己之时,微博博主@语文指挥中心 于4月16日解锁了“隐形贫困人口”这一扎心的新词,并将其释义为:“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
此言一出,微博舆论场立刻炸开了锅。有已经对号入座的微博网友表示,“这不就是我吗?”、“找到组织了”等等。甚至还有微博网友大放冷枪坦言道,“我就不一样了,我是显性”,以及揶揄式的调侃评论如“你偷窥我的生活??”、“这类人生命中只有六个字:账单日,还款日”等等。
总的来看,网络上对于“隐形贫困人口”所关照下的“月光族”效应呈现出了褒贬不一的观点和态度。
一方面,有些网友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捉襟见肘的消费行为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伪小资。另一方面,也有网友声称,这是按需消费用来提高生活品质并慰劳自己的方式。
以上各执一词的背后,诚然暗示着置身于新时代的大众在“三观”上的刷新与更迭。
究其原因,从内因上来看,是由于个体消费观念的差异导致其形成了两方对立的舆论阵线。反对的声音代表了一种拒绝超前且理性消费的视角,典型人群为远期计划型消费的群体,如结婚成家后需要顾及生活成本的群体和重视理财及保险的群体。由于他们对长远计划和未知风险的考量,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被无奈地湮灭于个人欲望的摇篮之中。
反观支持的声音则代表了及时行乐的消费主义立场,典型人群为未来随缘、着眼当下的伪“佛系”青年。面对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高压,作为“都市新穷”的他们选择在能力范围之内去捍卫追求品质生活的权利,此举也成为了犒劳自我的说辞。
其次从外因上来看,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意见领袖正时刻左右着“都市新穷”的财务支配情景。在各种产品测评、推广软文和限量、限定、限时特卖等购物信息的轰炸之下,当下的贫穷不但没有限制“贫民窟”女孩男孩们的想象,反而刺激了他们在衣食住行上为消费鼓掌的热情。由此可见,对他人财务自由和经济独立的羡慕及渴求,是形成“隐形贫困人口”这种社会现象的因素之一。
与之截然相反的还有“看起来生活朴素,但实际上拆迁分了八套房”的“隐形富豪人口”。不同于“都市新穷”,这类人口在占比上的年龄层次偏高,大爷大妈们是隐形富豪的常年擂主。养鸡养鸭或种菜卖菜是他们无意掩饰的经济“伪装”,反而勤俭节约和精神愉悦才是大爷大妈们的本质追求。
其他各类型的“隐形”系列人口也火速上线,譬如“看起来很瘦,但实际上一顿能吃三大碗”的“隐形吃货人口”、“看起来身材正常,但实际上拥有20斤的肚子和30斤的屁股”的“隐形肥胖人口”、“看起来很开心整天嘻嘻哈哈,但实际上超多烦恼”的“隐形小确丧人口”、“看起来撩技高超,但实际上根本没谈过恋爱”的“隐形单身人口”、“看起来爱玩不学习成绩也很好,但实际上刷题到深夜”的“隐形学霸人口”……
综合以上“看起来”和“实际上”的反差对比可知,个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与演绎均是多元化自我表达的一种途径,而对错则关乎于量变与质变的这道分水岭。挣扎于“怕被时代淘汰”和不断“加购拔草”之中,都市“隐形人口”在纵情享乐的同时,实际上也释放出了一定的焦虑感。通常情况下,正常范围内的焦虑感可以将压力转为前进的动力,但过量的焦虑只会使人限于追逐的惶惶之中。
当然,隐形的翅膀不是普通凡人都能拥有,但“隐形”背后泪点不一的真实属性却不胜枚举,只不过任何标签都不应成为限制自我的约束守则。毕竟每个人的生活并非只有一种定义方式,无论是选择消费时充满勇气与洒脱的“贫民窟”女孩,亦或是万事皆空、淡定与从容的真“佛”系青年,在疲惫生活里的也应当自由地追寻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
最后, 查水表的时间到了,你是哪一种“隐形人口”呢?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