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国际博物馆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和广东省博物馆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联合出品的抖音短视频《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火了,这些中国古代历史文物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博物馆奇妙夜”。


短视频已经非常精彩了,我们就不做深入剖析了,因为分析得再多,也不如自己点开好好欣赏一番,看看是不是“我们不红,始皇不容!”关于文物的前世今生,不少电视节目已经进行了现代化和数字化的传神展现,比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但是发掘这些文化瑰宝的考古工作者却鲜有人知,今天不妨先来讲讲他们身上的故事。

考古不是寻宝探险,是为了找回历史的瞬间而勇敢地踏遍四方。在一般人眼中,考古工作应该和好莱坞冒险片中演绎的那样,比如《夺宝奇兵》、《古墓丽影》等等,时刻与宝藏和危险相伴。


而实际的考古工作却是“不见天日,尘土为友”,考古工作者是抛弃了都市繁华,甘与泥土海水为伴,清贫苦乐,让沉睡的文明重回人间,追溯人类本真。

 

很多时候,考古发掘并不是都能有所收获,遗址里面可能空无一物,亦或是被严重破坏,类似这样的场景是考古工作者们时常遇到的情况。经历一番蚊虫叮咬、跋山涉水,挖开一处坑洞,迎接他们的并不总是惊喜。


透过电视节目,我们看到了很多考古工作取得的收获,却看不到那一次成功发掘背后历经的无数次无功而返。


玛丽莲.约翰逊在《与废墟为伍》中写到一段话,形象地描绘了电影和现实的差距:“考古学家们深知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电影中的情节大相径庭,他们每天都蜷缩在各种臭烘烘的洞里,小心翼翼地处理远古时代的垃圾(我理解的“垃圾”指的是文物之外的泥土废料,不包括文物,想想考古学家们肯定视每一片瓦砾都为宝物)。而影片里的考古学家,则在不停地抢夺宝物,不时还会遇到大团袭来的蚊子和满坑满坑的大蛇,还有嗜血的食人族土著。”


没有了电影艺术的渲染,实际的考古工作更加考验人的韧劲、耐心和智慧。艺术会在现实故事的基础上添加各种帮助增加情节感染力的虚构场景,一方面会造成外界对考古工作的误解,但另一方面也为考古工作进行了一次大众化的宣传。


让那些被遗忘或是被埋葬了千万年的文物重新注入生命和活力。既然考古工作那么苦逼,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心心念念,前仆后继呢?对此, C.W.西拉姆在《神灵、坟墓和学者:考古学的故事》一书中,做了精辟的回答:“考古学家的使命是要让干涸的清泉再次汩汩流淌,让被遗忘的事情再次被记起,让已故去的人复生,让环绕着我们的历史之河再次流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有着对历史的热爱和执着。


我们再回头看看今天刷屏的短视频《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欣赏完后是不是觉得曾经布满尘土的文物原来是十分可爱和新潮的?当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历史文物,见识到博物馆的“千馆千面”,被遗忘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历史之河也将继续奔腾前进。这样一来,也圆了无数考古工作者的毕生梦想。


除了理想和使命,考古过程中绝美的风景和独特的发掘发现经历,也是吸引人们关注和从事这一工作的理由。当你跋涉在崇山峻岭、沙漠盆地、热带丛林、广袤草原……身边是一群跟你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同一个目标在行进,恶劣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也成了工作过程中难忘的集体回忆。


我的叔叔退休前是地质勘察队的,经常在全国各地的深山野林里跑,听他回忆起年轻时候跋山涉水的日子,总是满脸笑意,回忆里都是对地质勘探工作的热爱。


会跳舞、玩嘻哈的古代文物带来新的历史传承可能。短视频的玩法不断推陈出新,已经成为撼动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的“杀手锏”,每个领域都在进行着“短视频+”的探索尝试,而这一次由七大国家一级博物馆联手出品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显然是其中的典范,这一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新的网络传播路径和形式释放出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目前,传统的社交媒体表达不再是年轻人的“菜”,集合动态图像、文字、图片、音效等的创新视听组合表达才是打造新IP的基础,最关键的灵魂内核仍然是现实内容创作,比如会跳舞、玩嘻哈的古代文物。


《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的大热,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文化传承的新的可能,同时,如果能把背后的考古发现过程进行这样的创意包装,深入考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拓展文物故事外延,将完善普通人对文物和历史的理解。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