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效应最初源于液态分子间存在引力与位能差能,液体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这一物理现象,多被应用于经济领域,如城市发展虹吸现象、高铁虹吸效应、国家战略虹吸效应等,纵观近期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舆论场爆料行为也存在虹吸效应。
迄今为止,舆论场出现过多个以爆料为特征的知名舆论参与者。如近期的崔永元事件,他的持续爆料导致明星天价合同,娱乐圈或涉嫌偷税漏税等相关话题热度经久不散,持续霸屏多日。崔永元个人爆料掀起持续长达数十天的舆情风暴令人咋舌网络“爆料”威力之强悍。
知名学者@新媒沈阳 针对爆料的虹吸效应,得出两大爆料特征,一是爆料是一种常见的舆论现象,特别强调从个人的ID到爆料IP的形成,因为爆料越多,凡有料者,都有可能把料给爆料人,爆料人的材料就会从一抽屉涨到一房间,像贪吃蛇,越吃越长,犹如虹吸一般,登高聚卑。
在网络大爆料中,曝料人信息源往往范围较广,曝料人在充当舆论先锋打开话题热度的同时,会产生虹吸效应不断带动边缘有料者相继支援,最终爆料信息如滚雪球般不断向爆料者聚合,爆料者信息势能不断增强,推动舆情事件扩大化发展。
正如火星试验室曾在专访中问崔永元“一抽屉合同来源的渠道”,崔表示,他的爆料材料多来自知情人提供,“现在有很多渠道都在给我(合同),香港的,可能除了台湾的没有,大多数全都给我了。”
而爆料的过程中,引爆是第一步,快速释放材料的舆论冲击能量,形成强劲的公众关注度,崔永元爆料微信指数6月4日2.3亿,5日2.6亿,6日2.6亿,当媒体和行政机构介入,聚焦点将会部分转移到这类机构的调查结果上,出现多方介入的局面。
一旦爆料者形成品牌效应,必然虹吸舆论场中类似的更多材料,这种材料也许是真假难辨的,如果爆料人能够逐步保持乃至提升其公信力,将会形成爆料大IP,从而更能够释放现实影响力,但如果爆料者在爆料过程中过度情绪化,材料可信度不足,甚至调查结果和爆料方向不一致,就很有可能发生反噬。
二是无队友的爆料者更能持久,原因在于爆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舆论博弈,爆料人面对各方聚光灯时,若存在舆论软肋,很容易被借力打力,消解舆论势能,所以强的爆料是一种孤独的舆论行动。
现今自媒体的传播声势不容小觑,发声门槛的降低使得爆料人针对社会痛点进行舆论造势成为可能。而在爆料系列负面新闻的浪潮之中,意见领袖很难避免与各方抖料者上演双重变奏,致使传播过程中存在冗余信息的散布与嘈杂噪声的干扰。
在“小凤雅事件”中,诸多抖料者在小凤雅不幸过世之后,未经查证发布了实为谣言的爆料,舆论随之二度反转。首次发出质疑的是作家陈岚 ,她谴责王凤雅父母“利用3岁女儿诈捐,疑似将善款给弟弟治病,最终导致女婴死亡”的话题之尖锐,迅速引发舆论发酵。
随后,微信公众号“有槽”,微博账号@明白漫画,大V@游识猷 也因发布类似信息,在王志安的采访下,真相被还原之后,均遭到了网络舆论的关注。
反观崔永元事件中,由始至终均为崔永元本人“孤独”的发声抖料,整合了四面八方递来的“一抽屉合同”。随之,虹吸效应的聚合效果也愈发明显,舆论势能愈加集中,而持续时间越长的爆料,就像是单打独斗的一种孤独的舆论行动。
此外,@新媒沈阳 还表示,通过梳理网络爆料过程中的虹吸效应发现,其中折射出的信任博弈问题也不容忽视,即爆料之所以能吸引人,在于所爆的料具有新奇、震撼、戏剧等属性。如若没有媒体和行政机构的严肃调查,爆料中的信任问题就会始终存在。当爆料人试图积聚网民信任时,其自身发出的任何有违媒介信任的言行,最终都将反噬其媒介信任度。
所以,爆料开始可能是情绪化的,但最终还是法律尊严、理性思考和利益博弈的过程。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