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在浙江桐乡兴安路某烧烤店附近,年逾60岁的环卫工人陈某因劝阻随地乱扔菜叶的烧烤店女店员时,遭到该店员丈夫杨某殴打至轻微脑震荡,该暴力伤人的视频随即于朋友圈火爆刷屏。

 

(截图源于新浪微博视频)

 

8月4日,经当地警方介入调查后,桐乡公安局通过官方微信号“桐乡金盾”发布了一则“非主流”通报,表示:“今天没有嬉笑,只余怒骂。任何人,任何人欺凌弱势群体,欺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都该被社会唾弃。姓杨的,我们要告诉你公安有法律责任,同时有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需要担当……”

 

文末还在正式通报中表示,涉事的不法青年也将被给予15天行政拘留并处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有别于公众常见的理性、严谨且客观的官方通报,此次桐乡警方的权威发布却显得通俗、易懂且人情味儿十足。“唾弃”、“姓杨的”、“不要以为”、“你要知道”等口语化与情绪化的非正式表达使得该推文一经发布,阅读量便超10万+,点赞数逾5000+。

 

(截图源于微信公号“桐乡金盾”)

 

事后,撰写这则通报的民警——桐乡市公安局公关办主任冯一飞在回应此次官宣的走红之时称,“警察也是人,警察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当地警方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如此剑走偏锋之举,吸睛的同时,跟帖点赞之声亦纷至沓来。

 

(截图源于微信公号“桐乡金盾”该推文评论区)

 

网民除了大赞桐乡警方对事件处理的迅速及时,这则官方通报也被冠以“霸气”、“硬气”、“帅气”和“解气”等标签。

 

评论中有网友直言,桐乡警方让人感知到了公安部门在嫉恶如仇的决心上诚然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通过大快人心的文风、简单朴素的措辞和直言不讳的表达,一个敢于说正话,亦无惧于说人话的人民警察形象跃然纸上。

 

(截图源于@桐乡公安 微博评论区)

 

截至目前,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凤凰网、人民网、澎湃新闻、浙江在线等多家媒体参与了此次事件的报道。在转载该条通报的同时,还对当地警方官宣中标新立异的话术风格加以评论。

 

围绕该条通报是否得当的问题,@新京报 介绍,“通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经常使用的公文文种,是用于传达重要情况的公务文书。正因其官方性,公众见到的通报,基本上都是程式化文本、官方化语气,是把描述性信息塞进公文范本的‘框’里。”

 

(截图源于@新京报 )

 

评论中表示认可包含分寸的情绪表达,“桐乡公安‘怒骂’肇事者,挺有人情味,只要这类通报秉持了法治分寸与人文力度,哪怕含有励善黜恶的‘情绪’,也可以理解。”

@人民日报 也发表微评点明,该条通报爆火的原因更在于其“价值观”上做到了对惩恶扬善的宣传。其直白硬气的非典型文风恰好戳中了当今社会的典型痛点,“这则通报再次提醒世人呵护环卫工”、“塑造环卫工的权利生态”

 

(截图源于@人民日报)

 

然而,在褒奖的和弦之中,弦外之音亦无法置若罔闻,有大V为此持质疑态度。@嘉善老顾 表示:“官方通报不应是执法者情感的自我宣泄,10万+也不该是官方通报的终极追求。让热点舆情渐渐归于平静,避免回应不当引发次生舆情,才是官方通报的本意所在。”

 

(截图源于@嘉善老顾)

 

评论中,还有网友持观望态度,考量公安通报中如此行文是否欠妥。他们认为,“快意恩仇的愤怒情绪表达,适合放在个人口头或公共表达场合,却未必适合放在向来‘讲究’的官方通报里”。

 

 

在以往单向度的传播之中,“交流”犹如缺少灯塔的隔江相望,被动一方往往难以任由观点自由摆渡。现今新媒体技术的赋能使得双向传播触手可得,也令政务官微在执法动作上屡次推陈出新。

 

政务官微在表达的克制与情绪的释放之间,对分寸的拿捏力度和对正义的代言方式似乎也成为其良性传播议题中的应有之意。正如@珠海网警巡查执法 所言:“此次桐乡警方的这一篇通报也许不是最‘稳’的,然而却是对弱者,对老人最有温度的;也许不是最‘妥当’的,然而却是最义正辞严的呵斥。”(本文作者为清博舆情分析师彭雪)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