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当重庆大巴不幸坠江之后,部分主流媒体高举“女司机逆行”大旗,涉事女司机一时为千夫所指。直至@平安万州 傍晚通报辟谣,称“公交坠江事件系公交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小轿车后坠江”之后,“女司机之罪”似乎才得以沉冤昭雪。
当日晚间,人民日报记者根据警方通报,通过@人民视频 发布了直观可视的演示动画还原了事故过程。
(截图源于@人民视频 )
今日上午8时31分,据@央视新闻 发布的最新消息称,“目前:①初步确认当时公交车上共有驾乘人员10余人;②70多艘救援船只已开展救援;③公交车位置初步确定,60吨浮吊已到现场,准备吊起坠江公交车;③小轿车驾驶员已被警方控制,并在医院接受治疗。”
从昨日至此刻的舆情扩散路径来看,可大致归纳为“舆论审判女司机逆行”——“倒戈批评主流媒体及大V带头造谣”——“男女司机之争”——“质疑官宣事件细节”。一夜之间,网友们从对该名轿车驾驶员的群嘲状态,切换为批评主流媒体报道失实、网络大V跟风带节奏以及为该名轿车司机的伸冤之势。
其中,部分网民出于对该名轿车驾驶员的抱屈心理,围绕着@央视新闻“小轿车驾驶员已被警方控制”中“控制”一词,以及对@人民视频 演示动画中的事故细节展开了小范围探讨。
那么,在大反转前后为何出现两种如此极端的舆论导向?
首先,多家主流媒体论调一致,微博大V摇旗助威,致使网络谣言模糊事故真相。在此次舆情事件中,当官方通报尚未证实事故成因之时,便出现多家媒体以“轿车逆行”“女司机逆行”等结论进行简单归因。
部分大V见状,也呈火速跟进之势,依靠现有结论以各自立场抒情表意。自此,各种“理性分析”“据说”占据热搜版面,围绕“肇事者系轿车驾驶员”的论点持续蔓延。
在各种情绪的加码渲染之下,信源较为狭窄的网民在意见领袖所公布的结论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一场现实版“三人成虎”悄然上演。直至初步调查定音,网友这才恍然大悟,并质疑道:“现在的新闻报道仿佛电视连续剧,队形都排好了,却被告知站错了队。”
其次,网络时代,造谣成本过低,即使反转,也不过删博删帖。自@平安万州 通告称“经初步事故现场调查,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之后,舆论开始群起倒戈,谴责主流媒体及大V自食其言。
待最新调查结果落定,微博大V们则着手于数小时内集中删博删帖删评,仿佛未曾传谣一般,极力粉饰太平。“媒体大V一张嘴,政府辟谣跑断腿”,这不仅是网友的戏虐调侃,也透视出互联网中仍然存在有待整改的“舆论飞地”。
最后,标签印象先入为主,脑补事实扩大谴责范围。从近期的反转事件来看,“网红”、“女司机”,甚至“自媒体”等标签化名词仿佛天生自带负面引力。但凡遭遇突发事故,似乎总有某个群体成为众矢之的,被舆论裹挟、刻板归因为失责一方。
(截图源于各浏览器搜索栏)
无论是将“网红”与个体的消极三观相串联,还是将“女司机”与群体的开车技术差劲相挂钩,这一系列的标签背后似乎都早已将施暴者及受害者的形象加以程序化与标准化。
甚至当舆论普遍谴责小轿车驾驶员“逆行”之举时,部分网民也开始借此宣泄情绪,对身边女性群体的驾驶技术口诛笔伐。
《乌合之众》有言“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所谓的“事实”裹挟着情绪先行,然而众矢之的者却百口莫辩。作为媒体,面对充斥着变数、噪音的突发新闻,真相与速度的权衡向来成为其报道的博弈症结。但恪守职业道德,不夹带观点地还原客观事实仍是“妙手著文章”的先行准则。
“抢占话语、轻视真相、崇拜戏谑、放大碎片信息”,这亦是部分网民对媒体行业的潜意识诟病。作为受众,或许理性求真,让舆论脱敏,让真相归于真相,才是拒绝成为网络暴力参与者的必由之径。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