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媒介发生大变革的当今,我们如何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出席了由清博大数据、蓝鲸财经、创客贴联合主办的2019第四届清博盛典暨企业新媒体峰会,并发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国际传播的路径和方法》主题演讲。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

 

以下为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的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致敬清博、致敬大数据!刚才沈阳老师的发言是一场头脑风暴,因为他让我们看见未来新希望,不管今年大家有过多少艰难和伤痛,有过多少纠结和迷茫,但有一条路是清晰的,那就是大数据的理性

 

其实,在今天拥有数据已经不再艰难,但是分析数据并从数据里找到人的理性路径,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想向大家汇报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和路径。

 

我和沈阳有个约定,就是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数据模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描述性的东西太多,意境无比的优美,但在国际上要让别人理解还困难重重。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是命运共同、互联互通,这首先是建立在民心相通上大家各自有自己生长的文化土壤,也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呈现,彼此之间怎么理解?这个命运共同体靠什么来完成?所以我今天带来一个思路,也希望在座的专家、学者携手共同来做,那就是跨文化传播案例库

 

任何一种文化仅仅站在本土上,在表达时一定带着局限,但是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很多共同的经验,因此要在比较中达成共识,在共识中唤醒价值

 

文化传播就像每个人夸自己的孩子一样,说起自己的孩子就不客观,这是被人笑话的,所以文化没有孰高孰低,文化传播应该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而不是充满对抗和冲突。

 

如今,无论在国际上还是我们的社会生活里,文化都是一种理性的教养,应该在心平气和的比较中发现异质文明之间的文化共识,彰显不同文化独特的价值特质,搜寻传播中国文化的规律经验。

 

我们再回头来谈国际坐标下的中国文化

 

我们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在做一个数量相当庞大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库,其中有和清博合作,也用了沈阳老师大量的数据,我们想做是科学研究,期望找到一条从量化到质化的发展路径。

 

我们把寻求人类的共同价值沉浸在文化案例的对比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思想领域里,比如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轴心时代的哲人在今天依旧影响着世界,他们两个人的思想中有什么异同?东方与西方的这种差异在源头上有什么呈现?而龙这个词翻译为Dragon,能准确的反映了龙的传人,龙的骄傲吗?

 

艺术领域里,比如故宫与罗浮宫是国际上排名第一与排名第二的热搜博物馆,它们呈现的是什么?再比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对于梦想与现实的关联与处理有得一比,“一带一路”上,印度的神猴哈鲁曼和我们的孙悟空也有得一比。

 

生活领域里,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说太极与瑜珈,十二生肖与十二星座等。

 

这里稍稍展开三个跨文化传播案例:

 

第一个是春节与圣诞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圣诞是西方最大的节日,有西方朋友问我怎么比较这两个节日,我说“西方的节是天下下来的,东方的节都是地里长出来的”。如果用学理化的语言来讲,东方的节日是伦理性节日、是家邦社会,而西方是城邦的根基。所以中国所有神圣的信仰在祠堂里,而西方所有神圣的信仰在教堂里。

 

其实,将东西文化做这样的比较大家都会感兴趣,西方的朋友也会感兴趣,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去延伸?比如圣诞节教堂中的习俗信仰,从耶稣的诞生、罗马教会的设立、圣诞老人的常态化、直到1931年可口可乐的品牌营销是圣诞老人送可口可乐,我们把这个与中国长辈给压岁钱的习俗做了比较,其背后的文化心态是不一样的。

 

大家可以看到,东西方节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伦理、一个宗教;一个泛神论、一个一神论;一个血缘之亲、一个普世之爱,而这个爱里面也有东西方价值观极大的差别和影响。

 

中国所有的爱都是在天地君亲师,所以一到春节文化国际传播到处都是舞龙演出,但我们中国本土的习俗未必受国际喜欢,现在有多少小程序、APP都可以完成节庆体验,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怎样达到人类的一个共识?这是需要思考的,中国是一个家邦社会,我们主要输出的价值就是家庭伦理价值。

 

第二个例子是故宫与罗浮宫。故宫其实是一个皇家宫廷优雅的转型,现在故宫经常排长队,甚至准备在东华门外开夜场,扩张力了得,它还仅仅是一个博物馆吗?还有罗浮宫这样一个著名的殿堂,这两个排名第一第二的宫殿应该怎么样来比较?

 

两者都是皇家宫殿成为当代博物院,有悠久的历史,分别在北京与巴黎中心的位置,除了本身的承载,它们两个之间也有非常深刻的沟通与合作:故宫是低密度高容积率,而罗浮宫正好相反,是高密度低容积率;故宫的藏品基本是本国的,而罗浮宫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故宫的文创和罗浮宫的慈善事业,还有每周的免费开放以及他们的外交功能等都有得一比。

 

中国文化不能只是拍着胸脯自己说好,所以故宫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的建议有:以世界文明视角开展文物展览活动,让文物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对接,展览功能与专业人才培养、大众传播结合,文化功能多样化转化等。

 

第三是茶与咖啡。有人说茶与咖啡,是世界上最恒久的两种饮品,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茶”字写出来是一个密码,它表示人在草木之间,它跟农耕的节奏、茶的由来是联系的,中国的茶都是草字头,茶也是中草药,中国的药也是从草里来的,所以茶对人来讲不仅仅是个解渴的东西,更是一种生活美学。咖啡是什么?咖啡是自由与思想相遇的生命能量,所以茶与咖啡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这条路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我所期待是,这样一种赋予仪式感的百姓日常之用,能够真正发现其价值,今天的论坛之后,不妨吃茶去,每一个人都能吃出自己的滋味来,特别是我们的“一带一路”面临着一种机遇,就是文化旅游的品牌体验,其实茶和咖啡最后都是一种体检。

 

“人类历史发展总是会向前的,绝不会倒退,人类在将来的某一天,不管要走过多么长的道路,不管要用多么长的时间,也不管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总会共同进入大同之域的……人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今天读季羡林老人家这样一段神情款款、从容不迫的文字我还是会感动,它留下的是信念,他不希望冲突与隔阂是永恒的,他相信人性里面总有相通的那条路。而我们也不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彼此决斗,争个你高我低,文化真正的意义是文而化之,关乎人文,以化天下,这个定义说出了文化的使命,只有沟通才有文化之间真正的相遇与交互,只有对话才有不同文明的理解与包容。

 

所以我想清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大数据的基础,在座的各位同仁,如果我们都有共识的话,可以共同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