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期间,《流浪地球》成为横扫影视和舆论场的现象级电影。截至2月14日10点,豆瓣评分7.9分,票房已达28.82亿元。从数据来看,《流浪地球》是春节档唯一一部票房持续上涨的影片,从大年初一单日票房2亿、排名第四,到初二就跃升至票房第二;初三到初六坐稳票房冠军交椅,单日票房均超过3亿。电影里“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梗,更是被网友玩成了“造句大赛”。

 


但是,与这种突飞猛进的势头成反比的是,《流浪地球》的口碑持续下降,豆瓣评分由最初的8.4分,降到了7.9分,1星占比率由原来了1.8%升至2.1%。

 

对于一部现象级影片来说,评分经历高开低走并不是稀奇的事情。但随着陆续有人爆料豆瓣出现有人花钱买高赞点评改分,大量影片粉丝涌入安卓和苹果两端的应用商店内给豆瓣APP打一星的差评,迫使豆瓣对评分规则予以优化和修正、并公开澄清没有大量修改评分的行为、改分仅是极个别现象等事件的发酵,各方争议早就超出纯粹的电影鉴赏冲突,而是夹杂太多文化认同、民族情绪甚至意识形态站位。

 

 

我们试图厘清其中争议点,呈现不同立场的不同观点,探究舆论争端背后的群体生态,以及舆论汇集所反映出的世道人心。

 

争议一:影片评价是否过誉

 

《流浪地球》一开场,就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在太阳氦闪引发爆炸之前,去往比邻的星系。而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长,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

 

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很多观众化身自来水强烈吹爆这部电影。一些影迷认为,《流浪地球》所呈现出的想象力、视觉冲击和人间大爱等特质,给其带来了一次少有的观影体验,再加上出于对国产科幻电影的鼓励态度,便会给出较高的评分和极高评价,如“超越好莱坞”“比肩《星际穿越》”“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开启中国硬核科幻元年”“流浪地球一小步,中国科幻一大步”“用作品说话,赶英超美”等。

 

 

而反对者则认为该剧“科学设定有硬伤”“像是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灾难片而非科幻片”“太儿戏了,硬科幻和硬要科幻是两回事”“日常逻辑和人物行为bug更让人无语”“人物形象不立体,说话口型对不上”等等。

 

 

对于一些接触过大量科幻电影的观众或是资深影迷来说,《流浪地球》在故事架构、人物塑造上存在一些问题,虽有亮点,但还达不到“神作”的级别,在给分的时候会更为谨慎。有很多科幻迷认同这一观点:“该片的分数在7.5左右比较合理,现在下降的分数算是正常分数,不存在什么大规模黑《流浪地球》,8.4太高了。”

 

评分有高有低原本是正常现象,但在《流浪地球》上,情绪化的评分和不对等的对话体系,逐渐演变成了两波受众之间的矛盾。

 

争议二:影片是否符合原著精神内核

 

有一些小说原著粉认为,原著小说的悲怆气质、思辨色彩、近乎冷酷的理性、以及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彷徨和困惑,在电影中都被淡化处理变味了,带有一股强烈的情绪化,极其正能量主旋律。这种强行主旋律、强行正能量引发人不适。

 

而另一部分支持者认为,电影的改编保留了刘慈欣创作的核心和基本特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小说中,一个强有力的集权“联合政府”让长达两千五百年、跨越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得以实施,而联合政府的宗旨恰恰是保证作为整体的人类种族的延续,也即“目的优先”。“目的优先”是集体主义指引下的大工业运转,拯救地球的行动并非由孤胆英雄领导,而是依靠心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人民群众。


另外,还有人批评电影传递了“反智反科学思想,充满着义和团式的冲动”。

 

豆瓣热门评论这样写道:“快要把我震死在影院座椅上了。影片有科幻设定而无科幻精神,每个人物都处于被集体主义长期坑害的大脑缺氧状态。”

 

 


争议三: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争议

 

尽管在很多影迷看来,《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全球人民团结一心,与民族主义并无关系,但由于演员吴京的参演,而导致很多人在未看影片的情况下先产生情绪。

 

在知乎上,有这样的提问“有没有人因为吴京的缘故不想去看《流浪地球》?”,提问者写道,“真的很讨厌吴京,这种直男癌+无脑小粉红主演的片子,实在是没兴趣去贡献票房,当初战狼2已经把我给恶心到了,因此不想再去看什么太空战狼了,各位有理解和赞同我想法的吗?”

 

 

甚至有人因为吴京给《流浪地球》打一星。

 

 

吴京在战狼系列中的文化设定,被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流浪地球》的讨论中。一种解读随即升腾:流浪地球展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遭受毁灭时中国的解决方案。吴京的粉丝们,就此将地上战狼情结圆满地嫁接到太空战狼想象中,实现了更大空间、更高境界的颅内高潮。

 

而很多影迷则开始以阴谋论评估批评者的动机,认为有人在刻意抹黑《流浪地球》,因为“看不得国产片崛起”。一些狂热的粉丝因此还做出了过激的行为,不少给《流浪地球》差评的网友都表示遭到过私信骚扰。此前在《流浪地球》的豆瓣热评里,甚至有网友表示因为给了1星,而遭遇了狂热粉丝的人肉搜索和人身威胁。


除了因为吴京的形象导致民族主义争议,媒体和专业影评人对该影片的解读方向则让争议火上浇油。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国人》中,作者指出了“流浪地球”这个概念里的中国特色。作者认为,《流浪地球》体现出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老传统思想——对生活了300万年的“祖宅”不离不弃。中国科幻的内核有别于欧美科幻,《流浪地球》体现的是一种将全人类团结在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

 

因此,虽然《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科幻电影,但丝毫没有刻意凸显中国的地位,恰恰相反,电影弱化了中国人的身份,将整个人类当做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是其区别于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之处,而“天下大同”也是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一个共识和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通过古往今来中国人面对天灾人祸的种种事例,表达了中国人靠自己双手创造出奇迹的信念和中国人不认命不服输的决心。

 

在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枪稿”的文章《犯我<流浪地球>者,虽远必诛?》中,作者“灰狼不是老赖”指出,很多观众喜欢《流浪地球》,是出于一种荣耀感,一种中国式集体主义常年灌输的理念。很多媒体和大V借民族主义之东风,为《流浪地球》贴上“中国科幻拓荒之作”的标签。由此,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和探讨已经超过了电影制作、剧情或是质量本身,舆论演变为“政治正确、水军横行、自来水灭差评、道德绑架、战狼精神”。作者认为,这种风潮的兴盛本身就十分值得警惕。


争议四:对原著作者刘慈欣的争议


部分网友对原著小说作者刘慈欣的反感,是因为他们认为刘慈欣不懂女权。

 

同为编剧出身的上官乱评论道:“《流浪地球》非常刘慈欣的风格,就是一个科幻论文作者非得要写小说的那种感觉。人物扁平、刻板、面具化,女性无一不是冲动、短视、小气的形象,再加上充斥全篇的战狼精神……三分,全部给硬科幻和特效。吃个火锅压压惊。”

 

豆瓣热评《对〈流浪地球,不及格>一文评论的回复》中写道,“流浪地球电影的价值观散发一股恶臭。这部电影让那么多的人侮辱谩骂攻击批评者,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刘慈欣在访问中,坚持认为如果为了人类文明的传续,他是可以吃掉女主持人的……我因此对刘慈欣相当反感。”

 

严重对立、站队的结果,造成影片评价割裂,豆瓣评分从开画8.4分滑落至7.9,评价两极分化,打分者互相攻击。尽管最终结果导致豆瓣社区运维@豆嬷嬷于2月13日宣布“从2月5日(电影公映)到目前,共计处理2440条违规内容,禁言47人;对有“骚扰、辱骂或不友善”行为的用户进行了封禁以及禁言30天的处理。而针对“收买用户有偿修改评分”的传言,经查系用户恶作剧,鉴于其造成的影响,站方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罚”,但很难说,到底是刘慈欣、吴京、影片粉丝占了上风,还是批评者赢取了评价空间的胜利。目前,争论仍在继续,矛盾依旧深刻。

 

面对这场网络混战,有网友引用刘慈欣的名句来评价:“寄希望于人类的理性,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舆论能把聚焦点放在对作品真正有价值的讨论上,过度情绪化的“评价”真的没太大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