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圣母院当地时间15日傍晚发生大火,之后其标志性尖顶在烈焰下倒塌。

 

数百名消防员赶到现场抢救,最终成功控制火势,保住圣母院的主体结构。据调查,火灾可能由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工程意外导致。

 

 

同样是一场大火,同样是人类文明的瑰宝,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世界园林的瑰宝——圆明园被侵略者纵火付之一炬,这场大火从此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巴黎圣母院的一场意外大火,唤醒了众多中国人沉睡的记忆。

 

 

于是,一场关于巴黎圣母院大火和圆明园大火的舆论争议,就此悄然发酵,最终成为热议话题。

 

据清博指数平台统计,一周内关于“大火”+“圆明园”关键词的文章总共有1697篇,总阅读840万+。其中阅读为10万+的文章有24篇,最受关注的为“人民日报”的文章《巴黎圣母院大火后,圆明园官方发声!网友:大国风范!》,获得21041在看数,位列榜单第一。

 

 

事件演变时间轴
1

 

当地时间15日18点左右,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此时国内时间为4月16日0点。

 

 

随后火势逐渐扩大,情况传回国内后,引起巨大反响,多个话题登上热搜榜,在当天话题达到了最高潮。


与此同时,在国内报道中,开始有部分评论将火灾与圆明园开始联系起来。

 

 

大约九个小时之后,大火扑灭。圣母院大火与圆明园大火的话题开始发酵。

 

上午10时左右,“圆明园”话题登上热搜,之后争论愈演愈烈。

 

下午17时左右,@圆明园遗址公园 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文明不能承受之殇》(点击即可查看)一文,正面回应此舆情,“圆明园遗址公园发文”随即登上热搜第二。

 

之后包括@人民日报 在内的多家官方媒体转发文章,并作出正面评价,舆情逐渐稳定。

 

 

舆情变化回顾
2

 

最开始大家的关注点还是在火灾本身,媒体的大篇幅报道都集中在火灾的抢救,人员及物品损失上。

 

随着火势的扩大,以及塔顶的倒塌瞬间传回国内,“巴黎圣母院大火”成为舆论焦点。

 

之后大火逐渐被扑灭,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圆明园”话题热度随即开始扩大。

 

 

 

话题产生于微博评论,之后经由各个自媒体微博转发、推广,之后开始向知乎、微信等多个平台触达,形成全民舆论的焦点。

 

此时的话题主要分为几大流派:

 

惋惜。对比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同属艺术瑰宝,同样是大火被烧掉,表示惋惜。

 

 

极端。认为烧得好,这是“活该”、“因果循环”。

 

 

漠视。对巴黎圣母院大火无法感同身受,相反对圆明园大火有更深印象。

 

 

相对理性。巴黎圣母院大火与圆明园大火,在性质、形式上完全不同,但同样需要反思。

 

 

各种意见激烈碰撞。

 

之后随着圆明园遗址公园发声,以及各大官方媒体的出面,此时的负面和极端舆论逐渐减少,正面舆论比例开始上升。

回应之前的负面舆情占比

回应后的负面舆情占比

 

随着负面情绪的减少,此话题的热度逐渐降低,截至今日,该话题热度已基本消散。

 

圆明园舆情走向

 

清博点评

 

巴黎圣母院这座承载了八百多年的文化和艺术底蕴,见证了人类无数的岁月的瑰宝遭遇大火,是全人类的共同损失。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在一番大肆烧杀抢夺之后,将其付之一炬,大火让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了一片废墟。

 

这些曾经的艺术瑰宝,如今只剩残垣断壁。作为中国人来说,不由自主地想到了159年前的圆明园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两件原本不太相干的事情,在无意中变成了舆论的连锁反应。

 

作为舆论当事方的@圆明园遗址公园 ,在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回应,避免了纷争的再度扩大,这中间起到的正面引导作用值得称赞。

 

@圆明园遗址公园 回应后部分网友评论

 

当然部分网民的激进态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反思,在部分事件的思考方式上,还需要更加理性。

 

你们怎么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