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车厘子自由”、“荔枝自由”频繁登上热搜后,不断上涨的水果价格引发网民集体吐槽:别说“车厘子自由”和“荔枝自由”,现在可能连“香蕉、苹果自由”都保证不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水果自由”走红的背后,都有什么因素在推动吧。
近日,有媒体报道荔枝卖出了近60元一斤的价格,单价已超“水果之王”榴莲,直逼“水果贵族”车厘子。因此,继“车厘子自由”后,“荔枝自由”又喜提热搜。 实际上,不仅荔枝价格上涨,各地水果都纷纷涨价。 最先提起的“车厘子自由”源于爆款文章《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文章把女生财务自由从低到高分为15个阶段。 如果说这篇文章有着贩卖焦虑,崇尚消费主义的倾向,那么不断走高的水果价格,的确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可见可感的压力。 相关媒体报道中国营养学会调查结果,称国民蔬果摄入量不足,专家建议每天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15日,国家统计局作出官方回应,称“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明显是受极端天气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季节性的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鲜菜鲜果价格上涨不会持续在高位”。 根据清博舆情的分析图,网民们虽在吐槽,但负面情绪只占小部分。 可见,本届网民是相当会“苦”中作乐了。
在网友们表示吃不起水果的时候,“××自由”体也迅速流行开来。 这种某人或者某事,通过互联网的大量复制和用户间的传播,得以变得很受关注的网络现象,被称为“网络迷因”。 简单来说,就是任意一个事物,都可以被网民找到兴奋点,然后被无限放大,甚至引发全民狂欢。 网民中有人在认真探讨“水果涨价”的经济学动因,但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在借这一话题寻找谈资。 在对“××自由”的大面积复制中,网民获得了社交货币,通过这种“复读机”式行为,能够更好地融入话题,融入主流,获得自我参与感和群体身份认同感。 正如Reddit联合创始人所说,“网友们总是对热闹感兴趣并趋之若鹜。” 而在网民评论、转发、制作表情包的二次创作过程中,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时,“××自由”真正的现实诉求被淡化,水果到底何时能降价退居其次,人们共有的恶搞、有趣等情感点被触发。 基于这个话题,网民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梗”和段子竞相表达自己的幽默,在一波又一波的吐槽和互动中获得参与感和快乐。 如同所有网络爆红事件发展过程一样,“迷”住网民的往往不是他们在传播什么, 而是他们参与传播的这个过程本身。 游戏作为一种人的本能活动,在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被发展到极致。事情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放飞自我和享受参与的快乐似乎成为正经事儿。
也许大部分网民所表达的“吃不起水果”并非真的吃不起,他们口中的“穷”和真正的穷也存在一定差距。 正如《新京报》评论中所说,“这种平常买好点的水果都会心疼好半天的‘五环内人士’过紧日子的日常,就跟很多寻常人家‘能自己做饭,不轻易下馆子;能坐公交车,不轻易打车;能领优惠券的商品,先领了再说’的生活场景差不多。” 其实这不过是消费升级背景下,人们中高端消费需求旺盛的体现。 而当下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拿“穷”来自嘲,“财务自由”、“水果自由”不过是“吃土族”、“隐性贫困人口”、“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翻版形式罢了。 “哭穷”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披着泛娱乐化的外衣,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们的关注。 人们在自嘲中抒发着面对巨大的现实压力而产生的无力感,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青年群体们“无可奈何不如凑合”的戏谑心态。 面对现实,他们反而能够举重若轻地将这些生活压力转换为调侃的资本。 通过对吐槽水果太贵的转、评参与,网民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情绪、建议、网络新语词等元素聚集起来,于嬉笑怒骂中反映社会现实。 在这种对生活压力的解构中,网民们的情绪在一轮又一轮的附和声中得到释放,从而达成一种另类的心理平衡。 那么,你“水果自由”了吗?
参考资料:
《新京报》, 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自称缺乏“车厘子自由”只是傲娇型哭穷
丁倩,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迷因”现象
梁鑫,如何理解青年中自嘲气质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