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武汉首家绿色洗涤基地运营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引起热议的原因,是因为这家洗涤中心独家推出了一个功能:扫码可知酒店床单洗几次。也就是酒店送到这家洗涤中心所有的毛巾床单等,都将会有专属芯片二维码,扫码即可知其洗涤信息。

 

45DB5D58966ED357141523EF18D095E5.jpg

 

为什么这种看似不太重要的消息,会在网上引起极大的讨论?

 

其实答案很简单,当我们回过头看看之前发生的数起高端酒店糟糕的卫生状况被曝光的事件,就明白,这些事件已经在一步步摧毁人们对于酒店卫生的社会信任度。而这,只是社会信任被摧毁的一个小小例子。

 

黑作坊食品、疫苗造假、问题水泥……一系列的安全事件,接踵而至。我们不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健康,我们不知道自己用的产品质量是否过关,我们不知道自己看病的药物是否安全,这些困扰着我们的疑惑,正一步步降低着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信任感。

 

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社会,我们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和网络进行一场围观,甚至是现场直播参与讨论。网络进一步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但是却并没有提高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信任感。

 

甚至可以说,在网络愈加发达,人们信息接收更加直接的当今社会,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信任危机正在悄然蔓延。

 

再回头看看“扫码可知酒店床单洗几次”事件,我们便可知,为什么它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我们需要一次从根源发起的信任重构变革。

 

这个变革难吗?其实,只需要一个小小的二维码。

 

每个毛巾一个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知其洗涤信息。这就是“一物一码”。

 

9F1B04E44DF83D0B3204F28DE88B6179.jpg

 

这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写过两篇文章介绍“一物一码”,但是阅读效果都很一般。这让我思考起一个问题:是“一物一码”的技术本身有问题,还是如今它的使用方法有问题?

 

“一物一码”技术显然是没有问题的。“一物一码”技术诞生的初衷,一直都是双向性的,简单而言就是一个产品一个序列编号,保证产品的独立唯一性。“一物一码”就像是赋予了每个产品一个人人可查看的“身份证”,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更有效的传达。

 

作为个人端而言,通过“一物一码”,我们可以看到产品的“来龙去脉”,扫码实现跳转小程序、公众号、与生产厂家精准互动以及反馈。作为企业端而言,则可以完整的看到自己产品的全链路生产、运输、销售状况,用大数据分析定位顾客属性,提供个性化营销方式。

 

可以说,“一物一码”正是通过大数据以及信息化采集,实现了在数据层面上对整个社会信任感的一次重构——每一件产品的来龙去脉,客户们一清二楚,企业也一清二楚。


11529AD9FC5BA09D020B09BB5EEE5B9D.jpg

 

而如今一些企业利用“一物一码”技术的方式,很让容易让人想起曾经网络走红的一个梗:“游泳健身了解一下”。面对推销健身课程小哥的搭讪,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摇头。这一点并不奇怪。并不是大家不喜欢游泳健身,而是大家不喜欢这种强加给自己的营销方式,像是拼了命的要抠走顾客手里的现金一样。


 一个好的技术运用普及,是因为它能带给各方利益,并不仅仅是它能成为企业的获利工具。


“一物一码”具有溯源、防伪防窜、营销、以及物联等诸多功能,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只盯上了它的营销功能。特别是某些企业宣传的时候是“100%中奖”,但实际扫码出来却是顾客可能永远不会用的满XX减XX元代金券,这就更加削减了人们对于产品的扫码兴趣。

 

7月16日,微信全面开放“一物一码”功能,通过微信10亿量级的活跃用户,以及“即用即走”的小程序产品特性,还有微信构建的去中心化生态环境,“一物一码”技术可以让商家和用户在最大程度建立起一个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迅速建立起双方的互利互信关系。

 

AD1F6CA61FB7C4236752C1D02909ED9D.jpg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用好它。普通民众使用“一物一码”,是希望能够看到产品的详细公开信息,查清买到的产品是不是假货,得到更个性化的定制优惠。商家想要的“一物一码”是要了解自己的东西卖给谁了,中间经过了哪些环节,给顾客的优惠活动是否有效果等一系列数据信息。


在商家和客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营销和数据公开上做好平衡,才能更好利用“一物一码”技术。绝不是那种毫无诚意的企业通过“一物一码”发给了客户“兰博基尼5元优惠券”的使用方式。

 

通过“一物一码”,对整个社会在数据层面上进行信任度的修复,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才是它的最终作用。也正是从社会信任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一物一码”一定代表着社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