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起,上海执行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后,住建部已宣布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此消息一出,国内一大群人都开始为了垃圾分类而头疼、争论不休。
解决这个难题,一物一码或许是一个好方法。
当然,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来看看邻国日本如何处理垃圾分类。在很多人的常识中,日本是一个垃圾分类执行非常严格的国家,国内很多人都盛赞日本的卫生干净整洁。但当我们剖析这个“常识”时,会发现光鲜的表象下确实还有很多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
事实上,日本看似完美的垃圾分类,是建立在一个繁杂的系统之上。日本的地方自治度较高,所以每一个地区的垃圾分类方式并不完全一致,垃圾分类的类别从简单的四种到几十种不同。这种严苛垃圾分类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不仅对每位民众的日常意识有很高要求,还会花费大量学习成本以及垃圾管理成本,甚至还会造成额外的二次浪费。
比如日本尽管大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上会印有垃圾分类的建议,但是他们每家每户还是都会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因为纵如日本这种已经普及多年的垃圾分类教育,在细致繁琐的垃圾分类规则下,出错率依旧很高。
而在国内,垃圾分类也提高了很多人的学习成本,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一定浪费。例如监督别人丢垃圾的社区大妈,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我国很多地区的民众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垃圾分类,适应期上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这些都是隐形的社会成本。
一物一码作为产品数字化管理的代表性产物,通过大数据平台,企业可以很容易就对每一个商品进行监管,而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扫码得知产品的详细信息。特别是微信开放一物一码之后,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将可以跳转微信小程序,商家可以利用更好的展示方式,如动画,短视频等方式普及垃圾分类。
一物一码的优势,可以让商品的分类信息不再拘束于印刷面积,扫一下商品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很多相关信息。普通民众不需要很高的学习成本,就可以轻易的了解到每一件产品的详细分类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垃圾分类意识。此外,政府和企业方面,也可以通过一物一码,可以节省线下营销宣传的物料成本。
在产品的专属二维码上,厂家可以设置一点为“垃圾属性”,这样扔垃圾的时候,扫一下就可知道垃圾分类属性。例如,你在超市购买小龙虾后,在商品码上扫一下就知道小龙虾食用后各个部位的垃圾分类方法,再也不用因为怎么分类而烦恼。
一物一码能够把一个“教育”问题转变为一个技术问题,只要引导民众形成“扫一扫”的好习惯就行,这会大大的降低学习成本。我国繁荣的社交APP、高超的物联技术、广泛普及的二维码,为垃圾分类的一物一码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一物一码的溯源功能和监督功能,可以很容易清楚商品的去向,实现对垃圾管理的监督功能。例如在垃圾袋上印上二维码,用户在扫码使用垃圾袋,以及环卫部门扫码回收垃圾袋的时候,信息都将录入整个数据库之中,环卫部门可以对垃圾分类统计,而用户也可以对垃圾回收后的处理结果进行监督。
当下,垃圾分类长效落地,必须使前端分类回收与后端资源化利用形成合力。从产废源头建立标准化回收机制,使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利用形成一套体系。而一物一码具有的溯源、防伪防窜、营销、物联四大应用方向,从垃圾分类问题来看,可以在这四大应用方向中拓展其它更细致和深入的应用,有待开发的内容也将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不只是垃圾分类,在未来,一物一码的市场应用将被赋予更多意义,其市场规模和价值也将不可估量。
*注:微信正式开放“一物一码”功能引起行业高度关注,此篇文章为“一物一码”行业应用观察文章第四篇,更多有关“一物一码”行业观察和解析专题文章,可点击“佳作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