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抖音的用户大概都有这种感觉:刷抖音就好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明明只想刷一会儿,但是却一不留神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于是,一种阴谋论就渐渐的流行起来了:抖音正在毁掉中国年轻人!

 

但是如果认真想想,这种危言耸听的言论是不是极其耳熟呢?“王者荣耀毁了00后”、“网游毁了90后”、“游戏厅毁掉了80后”……

 

如此如出一辙的论调反复出现,我们不得不怀疑,抖音到底有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正在“毁掉”中国年轻人?

 

成瘾性是不是一种“原罪”?

 

本质上来讲,以抖音为主的这类短视频软件,似乎一出生就是带有“原罪”的。

 

短视频有什么特点呢?碎片化、直观性好、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因此,跟原本的图文内容相比,无论是数量和质量,还是传播的接纳性,短视频都拥有绝对的优势。

 

除了短视频本身的优点,字节跳动给抖音赋予的算法技术,也让抖音更容易吸引用户。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平台会利用算法针对性的给用户贴合他们兴趣的内容。

 

你越喜欢看小姐姐,它就给你推荐最好看的小姐姐;你越喜欢看游戏,它就给你推荐最有趣的游戏片段;你越喜欢宠物,它就给你推荐最萌最可爱的小猫小狗。

 

正是这些技术,让抖音这类短视频软件,拥有了一种“原罪”——成瘾性。

 

于是,一大部分人看着抖音,就越看越着迷,越看越上瘾。经常有些人手上刚准备做事情,但是一打开抖音,就会发现“诶,我的时间怎么都在看短视频了?”

 

抖音算法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让人们获得显而易见的快乐:只需拿起手机打开抖音,就可以以平均十秒一次的频率,刺激自己的大脑奖励给自己一点多巴胺。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提出一个理论——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大众传媒以庞杂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占有了大众有限的休闲时间,导致人们疏远了很多传统的社会关系,使他们没有时间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抖音即是如此。但这真的是抖音的问题吗?

 

互联网的“信息茧房”是广泛存在的

 

从本质上来看,抖音只是互联网商业其中的一环。除了抖音,还有今日头条、微信、QQ、微博等等,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只有一种:收割用户的注意力。

 

不论是抖音短视频还是微信公众号文章,都是通过提供各种新鲜有趣的内容,吸引用户的关注,把流量搞上去之后,开始投放广告——本质上不过是把大量用户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再收割,然后打包卖给广告主。

 

而这些互联网软件,如今都在使用推送算法,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不断地给用户推送感兴趣的信息。这样的优点是,节省了用户寻找内容的时间,实际上,算法会直接将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啪”的直接怼到你的脸上。

 

但是同样也会导致一种后果,就是最后用户的视野与思维都被局限,深层思考的能力被快速下滑消解,用户成了活在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中的蚕。也就是你困在了你“喜欢”的圈子里,假设突然有一天你觉得厌烦的时候,你都很难找到新的信息。

 

然而,信息茧房是算法推荐时代广泛存在的现象,这个锅并不能让抖音一个人扛起来。破解信息茧房的最好方法,就是大家学会走出圈子,多学习,多尝试挑战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坚持独立思考。

 

年轻人是“毁不掉”的

 

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说过,“每一种新媒介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都曾受到过类似‘毁掉我们’、‘杀死思想’、‘娱乐至死’的严重指控。当然,那些曾被激烈批评的媒介和技术,不仅没毁掉人类,反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延伸着人们的肢体,那些危言耸听的‘毁灭论’在历史的后视镜中成为后人笑料。”

 

抖音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火热的短视频软件之一,在获得关注的同时,自然而然也遭受了更多的误解与偏见。

 

实际上,即使没有抖音,年轻人依旧会被“毁掉”。他们并不会因为没有抖音就去学习,而是会选择追剧看综艺和打游戏聊天。

 

某些人反对抖音,是因为他们在反对自己不断被提高的欲望阈值和薄弱的意志力,反对信息过载带来的漫长消化不良和恶心,反对浪费时间带来的无意义感,反对没有完成计划后的自责和自我否定,反对无法自控带来的低自尊感。

 

然而,这些都不是抖音的错。在抖音之前,甚至在移动互联网之前,金庸、古龙、流行歌曲、古惑仔、动画片、电脑游戏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但是这些真的“毁掉”了80后、90后吗?

 

抖音形式的出现,是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改变,但它不该是一种取代,而是和其他形式的共存。毁掉年轻人的,从来都不是抖音这个app。

 

实际上,抖音也好,快手也罢。媒介演化从来都是由人自己选择的,其趋势也是越来越符合人的官能需要。

 

抖音毁不了我们,也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毁掉中国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