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号,北京大学对“三次退档河南考生”作出回应,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公室退档理由不成立。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2位考生。

AD22464CBF7E140D241CEADD6A1CFBCF.jpg

北京大学回应

 

事情源于8月5日网友发布的一篇文章《退档是因对考生负责,北京大学给河南专项考生的理由难以让人信服》。

F9A03761-D9BC-4CEF-916F-7AEBA6E3BF20.png
文章截图

文中写到一名理科538分的学生,在国家专项计划中被北京大学提档(2019年河南理科本科一批分数线为502分),之后却遭到退档。

北京大学在退档理由中写道:“高考成绩过低,根据我校教学难度,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本着以人为本,为考生负责的态度,特向贵办申请退档。”目前,北京大学回应此事,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2位考生。

 

B91EF50B-CC54-4CF7-A20B-00CE8FB717B5.png

网传退档图

北大退档行为合理吗?

事情发生后,网上一片哗然,有网友评论到:“为什么一定要舆论发酵后才能有好的结果。”确实,舆论改变了两位学子的命运,但有另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高校有拒绝不想要的学生的权利吗?

800F080F6D01624DB4413558510126A6.jpg

北大在退档理由里提到,高考成绩过低。部分网友调侃道:“538分上北大也是奇迹了。”查看河南省历年分数线,正常考上北大的理科生分数应在600分以上,根据北大招生网的新闻,今年北大本部在河南省理科一批次提档线为684分,该名考生的成绩比正常录取低了很多。

 

该名考生之所以这个分数也敢报北大,是因为他并非通过本科一批录取,而是走的国家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是指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国家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异,如果以一个标准录取的话,有的考生根本没有机会上名校,所以专项计划的招生一般会比普通招生低几十分左右。

 

高校可以有招生自主权,但招生自主权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如果仅仅是担心考生没有办法完成学业,这个理由无法让人信服。考生能不能完成学业,是考生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做的是扶持他们,而不是直接拒绝他们。

 

北大退档两名考生虽不合理,但也有值得理解的部分。在这次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中,第6名考生考分为667分,该名同学与之相差129分。明显偏低的分数上北大,不知道之后是否会有考生希望凭借运气上名校?

 


800F080F6D01624DB4413558510126A6.jpg

 


“北大树洞”引发次生舆情
 
在北大宣布将补录河南退档考生后,一些不和谐的言论又引发了一波次生舆情。原本北大的回复已经得到了网友的认可,但“北大树洞”又一次将北大推上了风口浪尖。
 

 

F0F2D58B-A6C5-4482-AA7F-5DBDAE85F9DF.png

78135B25-794D-4289-B515-B3847B6F702B.png

北大树洞截图

“北大树洞”是需要从北大校内网登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匿名方式来吐露心声。关于这次事件的讨论,部分言论依然陷入了复读观点和站队的泥沼,还混杂了一些不善意的情绪,尽管这不代表大部分北大人的观点,但这样的“心里话”被暴露在大众舆论场,不禁让人唏嘘。
 
对于同一件事情,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心怀善意,充满理性,也有人内心愤怒,偏激执言,这本无可厚非。但在校方的平台上宣泄情绪,一旦言论被泄漏出去,无疑是在早已沸腾的舆论声浪中泼上一层热油。
 
近年来,次生舆情已经成为热点事件发生之后的显著现象,甚至有时次生舆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事件本身的影响,足以引发“次生危机”。
 
次生舆情的生成,需要两项必要条件。其中一项是事件自身拥有明显的关注度,即“高关注度”,这是次生舆情得以生成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有导火索,两项条件缺一不可。对于这次事件,反映出的其实是北大学生舆情意识的缺失,错把平台真当作树洞。同时,由于平台的环境相对封闭,导致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人以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于是“树洞”变成了“回音洞”。
 

归根结底是公平的问题
 
事实上,这次舆论所争议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高考公平的问题
 
这两名考生正常情况下,即使有专项计划的帮助,他们的分数也很难被投档到北大。今年河南省填报志愿的特殊情况造成了他们的幸运,但北大毫不犹豫地拒绝,这与人们认为的高考公平是矛盾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被拒考生来自贫困县,北大的三次拒绝,以及个别北大学子的偏激言论,让网友认为这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冲突,是精英教育漠视规则的傲慢与偏见。因此,大多数网民选择同情该考生而非支持北大,成为毫无悬念的事情。
 
不过,招收五百几十分的考生,对那些分数远比他们高很多、但无缘北大的考生来说,确实也是一种不公平。但正如一个媒体人评论:“北大招生办之前所考虑的问题都是真问题,但它们涉及的范围比较小,是该考生和其他考生之间的公平。而拒绝他们,触动的却是对整个高考公平的定义,公众的反弹其实是对公平原有定义的保护。”
 
程序公平是基础,既然定下的招生规则就应该照章办事。《人民日报》在评论文章中写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尽人皆知的俗语,今天依然发人深省。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从楼道里“不准倒垃圾”的告示,到教育政策规制,只有规则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也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
 
不过,从此事可以看出,用一本线去设定执行国家专项计划的一本高校本身不够精准,未来,或许应该提升政策的精准性,无论是报考条件还是录取条件,都需要分层考量。只有政策不断革新,才能真正彰显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