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流行的各种“xx自由”体中,想必大家不会想到,一场关于“穿衣自由”的讨论能掀起如此大的舆论风暴。

 
前几天,一篇《祝中国女孩早日拥有穿衣自由》的文章被刷屏,不仅成就自己500w+的阅读量(后来文章很快被删),该文章的相关话题也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榜,除此之外,根据清博指数平台统计,以“穿衣自由”为标题的文章多达104篇,总阅读数为188w+,其中有7篇文章收获了10w+。

C937FFF2DFFDAD762D3E77F233BB2684.jpg

AFDBF9C8E8642870A7CAA2495D232E91.jpg

清博指数平台搜索关于“穿衣自由”的部分10w+文章截图

这里不禁要问,为什么一篇文章能引起如此大争议?以及,当我们在讨论“穿衣自由”时,到底在讨论什么?
 
文章被质疑为恶意挑拨两性矛盾、消费女性群体以及崇洋媚外
 
在《祝中国女孩早日拥有穿衣自由》一文中,作者以朋友穿一字肩被指责、马思纯快本低胸大领口被嘲、热依扎机场吊带装被指靠露胸蹭热度等一系列案例,结合街拍图女生身材被放大,留言区充斥恶臭直男言论等现状,得出了中国女孩没有穿衣自由的结论。
 
同时,作者还定义了“穿衣自由”的含义:“一个女孩,无论拥有什么样的身材和肤色,在穿衣服这件事上都可以受自己的自由意志支配。并且在此基础上不会受到他人的限制和阻止,也不会遭到言语、行为以及任何形式的评价。”
 
文章中指出,国外女性可以“无所顾忌”地穿着比基尼走在海滩上,或者在大街上穿着性感服装。而对比之下,中国女性可能会面临恶意评论、粗俗玩笑,甚至是一些有关“过度暴露”的侮辱性言辞。
 
这篇文章一经发出,随即吸引大批转发,文末的评论也相当激烈。
 
9FD30A8F4FA2F03DB2BA1714BDA72B58.jpg
 作者被质疑故意筛选评论
 
很多人指责文章不严谨,偷换概念,并由“中国女孩的穿衣自由”联想到“中国男孩穿衣自由”、“北京大爷穿衣自由”、“中国男孩游戏自由”,如果按照文章逻辑,中国的男孩穿粉色会被叫“娘”,和大爷在街上不许光膀子,才叫真正的不自由。
 
总之,文章中所描写的中国女孩穿着暴露,容易遭人侧目,甚至遭遇语言、肢体性骚扰的现象,将女孩与男孩放到了对立面,而所描写的中国女孩与国外女孩的不同境遇,又将中国与外国放到了对立面,这导致大批人开始抨击文章作者的动机,认为是是恶意挑拨两性矛盾,消费女性群体,崇洋媚外以此赚取黑心流量。
 
眼看舆论声浪愈发猛烈,作者又发了一篇《再谈穿衣自由》,解释他们并非挑拨两性关系,为了避免争议,早在7月时就曾发过关于男孩的自由,“今天把之前关于男性的那一篇再发一次,一来为了堵住一些人不分是非的嘴巴,二来希望所有人自己想想,到底谁在激化矛盾”。这篇文章同样收割了10w+的阅读量和近一万“在看”,但争议远没有上一篇高,同时,公众对“女孩穿衣自由”的讨论热度也并未平息。
 

“穿衣自由”的问题本质和自由本身无关
 
围观这篇文章引来的各种混战,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一个事实,即女性穿衣自由和被社会默认规则评价是两回事。
 
自由是凭借自身意志而行动,并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不论结果好坏。而有些女孩对男孩的恶意评价感到不满,这其实和自由没啥关系。它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的集体意识将个人欲望进行限制,这种社会规则对男女都是一样的,只是具体事情上表达得不一样。

比如对于女人而言,这种默认的社会规则可能就是限制女孩穿着不要太暴露,否则容易被认为有性暗示;对于男人就是必须有赚钱养家的本事,否则就是懦弱无能。

因此,可以说“穿衣自由”这个问题,本质上和自由完全搭不上边。与其讨论穿衣自由不自由,还不如去好好想想,我们现在默认的社会规则或意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几千年来,我们形成这样的社会规则,究竟是好是坏。
 
早在《中国女孩》这篇文章发布前,新京报就已针对以清纯可爱气质为经营人设的韩国女星雪莉,在退团后放飞自我、发布不穿胸罩的照片而引发争议一事,发表文章《女艺人不穿胸罩被非议的背后,是男权社会的强奸文化》。
 
文章解释了厌女症的含义,即泛指一切伤害、轻视、贬低女性的行为,是巩固男权社会的基底意识形态,而强奸文化则是当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作者认为,强奸文化和性保守的社会,是对全体女性的束缚。
 
涉及到穿衣问题,如“女性比男性胸部更具性意味也更容易引起性欲,因而应该在公共场合被禁止展露”,文中则引用澳大利亚学者米歇尔·史密斯的观点,即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人类对不同身体器官的性意识都可以被改变。女性的乳房虽然在今天有着强烈的性吸引力,但这并非只源自人类天生的欲望,很多时候还有来自宗教传统、地区文化历史等社会因素。
 
在公众号“平里”发表的《我们从来没有穿衣自由》一文中,作者则认为,穿的少容易被性骚扰等问题发生的根源不在于男性的欲望,不在于女性的肉体,其实归根结底是肆虐人类社会千百年的性别歧视和性别霸权(男权不仅仅是男性的压迫性权力)。在男权体系里,都没有赢家。
 
不同的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穿衣自由”这一社会问题,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即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绝大部分人的观点根本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所看的书、报纸、电影及各种言论,都从一定角度,在精神上塑造了现在的自己。所以尼采在《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中指出,“今天这些机构的公式规则,在未来一代人的眼里看起来像是人类穴居时代的野蛮遗迹。

并且,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塑造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塑造了人们的情感,就如马克思指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
 
那么,在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现在,我们是否能判断,如今传统已取得令人欣慰的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