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Tech星球”9月18日报道,ofo又搬家了。
这一次,ofo搬离位于中关村的互联网金融中心,去向没有对外公布。针对共享单车平台ofo小黄车已搬离中关村的消息,ofo方面昨日回应称:不予置评。
虽然ofo方面没有回应,但据Tech星球的报道,互联网金融中心的大楼里已经没有了ofo公司的名字,办公室的大门上贴了两张醒目的告示:“小黄车已经搬走”。从2014年至今,ofo已经搬了五次家了,从北大科技园的小区到可以俯瞰半个北大的理想国际大厦,每一次搬家,都能窥见ofo的发展史。
如今,ofo离开互联网企业聚集的中关村,共享单车的热潮退却了吗?
共享单车的前半生
据清博舆情系统显示,目前热度较高的品牌为ofo与摩拜单车,其次为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过去几年,共享单车在资本的追逐下野蛮生长,不少品牌逐渐败落,新的品牌在入场。
图 / 清博舆情指数
追溯共享单车的历史,就要先回到校园。2014年3月ofo成立,小黄车仅供北大校内学生使用,因为扫码开锁、无桩、GPS找车等设计,解决了公共单车找车、存车难的问题,迅速引发热议。2015年是共享单车探索之年,摩拜、ofo等企业纷纷进入市场。2016年,看到了摩拜、ofo的成功,大量资本开始涌入车企,共享单车成为风口。据统计,2016年市场上共享单车品牌达30余家,下半年行业融资超30亿元。作为最先吃螃蟹的人,ofo和摩拜两家融资均超过10亿元人民币,占行业总融资额的80%,成为行业的第一梯队。经历了几轮融资后,共享单车数量剧增。据中国交通运输部数据,2017年累计投放单车2300万辆,全球累计注册用户近4亿。共享单车的无限扩张带来了无数的用户,也带来了无数的问题。占用行车道、乱停乱放等问题频频出现,企业不得不找人定期整理单车。还有很多人因为单车不是私人物品,对单车进行喷漆、割锁等操作,甚至直接将单车搬回家占为己有,面对这样的问题,企业的运营成本逐渐变高。因为企业运营成本过高,收益微薄,企业开始以投放换市场,忽视硬件的更新,这导致用户流失。在多重危机下,2018年3月,小鸣单车宣告破产,成为了首个破产的共享单车企业。其他品牌则开始找出路,2017年12月,蚂蚁金服投资哈罗单车,2018年1月滴滴托管小蓝单车,2018年4月,美团以27亿美元收购摩拜,而ofo则拒绝了投资人的合并建议,ofo就是这时做错了选择。那以后,资金链断裂、大批用户退款、高额的运营费用,当潮水退去,共享单车的尴尬一目了然,堆积如山的单车还在,钱烧没了。行业 | 共享单车的尴尬,车还在钱没了
图 / 9月23日在ofo申请退还押金,显示还有1600万人在排队
回顾共享单车的前半生,像是一场龙卷风,一切都来的太快了。从受到资本的青睐到创始人被列入失信人名单,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共享单车行业经历了沉浮起落,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新的玩法
经历了洗牌后,共享单车需要找到新的盈利方式。今年3月,共享单车的头部品牌开始在各个城市掀起涨价热潮。据美团2018年年报显示,摩拜为美团点评带来的收入为15.07亿元,亏损高达45.5亿元。想要提高收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涨价。4月8日,摩拜单车在北京实施新的计费规则,从每超过半小时1元,调整为前15分钟1元,超过的部分每15分钟加收0.5元,这样算下来比公交车还要贵。哈罗单车也在4月宣布实行新的计费规则,骑行每15分钟收费1元,是原来价格的两倍。对于涨价,哈罗单车给出的原因是:为了更有效的可持续的运维车辆,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除了最直接的涨价,共享单车行业也在探索新运维方式。
后入场的青桔单车找到了新的方式。5月,滴滴将总量为25万辆的小蓝单车按2:1的比例置换成青桔单车,首批回收市面运营的15辆小蓝单车,投放7.5万辆全新的青桔单车,以置换提高单车的周转率。同时,300辆搭载定位芯片的青桔单车在武汉投放,据悉,只有将单车停在指定位置系统才会正常结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难度。
哈罗出行也在技术上做尝试。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哈罗正式发布了智慧系统“哈罗大脑2.0”,在车辆投放智能规划、车辆智能调度、运维人员智能派单等各环节实现全链路运营决策智能化,以达到运力在时间、空间与需求上的最优匹配。
面对城市无序停放的难题,哈啰出行推出“蓝牙道钉”,当识别到单车没有停在指定区域时,智能锁会自动弹开。
经过烧钱补贴阶段,共享单车行业逐渐走向理性,探索新的盈利方式。事实证明免费骑行是行不通的路,依靠产品的舒适度和运维留住用户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