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被大数据“杀熟”过?

 

想跟朋友出去旅游,你们准备订好同一趟的机票,预定同一天的酒店,在同一个平台查询出来的结果竟然完全不同。甚至就算是同一个用户,登录或者不登录账户,甚至登录不同设备,出来的结果和价格也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你得小心了,很有可能你正在被大数据“杀熟”。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经常光顾一家店成为了老顾客,通常会获得更大的优惠。现如今,在互联网商业社会里,这种情况却反过来了,越是老顾客反而越容易买到高价产品。而且,商家这种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的行为,正变得更加隐秘,也更不易察觉,让人防不胜防。

 

不过,这种情况后面可能会越来越少了。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官网发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暂行规定》中特别提到,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进行虚假预订、不得上架不合理低价游、不得利用技术进行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

 

F2F6683FB2C353C535ADE7527A2A1CD8.jpg

文旅部官网截图

 

大数据“杀熟”由来已久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是互联网优惠的一个变种。

 

如今,互联网电商已经无处不在。在流量、活跃度最大的互联网世界,不管是平台还是商家都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提高自身的活跃度和用户覆盖度。于是,各种新人优惠券、活动优惠券开始层出不穷。

 

这样的“新人立减”活动优惠按理来说只是正常操作,大部分人也不会计较。不过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有些商家将其发展为了一种“价格歧视”,也即部分商家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

 

在互联网商业交易中,大数据是一项必备工具。很多平台都会搜集用户信息,然后根据这些用户信息,加上千人千面的技术,针对不同用户给出不同的价格和优惠。然而,有些商户利用这个营销与销售策略设计算法与模型,分析用户购买行为后,用来寻找商家涨价的“靶向金主”。

 

早在2017年底,就有网友在微博爆料,作为某互联网平台的老用户,他一直习惯性地每次都用同一个软件订同一间酒店相同的房型,但是一次无意询问却发现自己一直支付的是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而其朋友则与市场价格一致。

 726CA3232007AD0E56745B0163D7C1BB.jpg

网友爆料截图

 

去年10月7日,知名作家王小山就曾在微博吐槽某购票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同一航班,别人卖2500,购票平台卖我3211”。不过该平台对此回应是:“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大数据“杀熟”降低用户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大数据“杀熟”更多的是一种“惠新”行为——用更有竞争力、更符合预期的价格,将新客吸引在平台上。不过,这种“惠新”行为一旦演化为一种对老顾客的“价格歧视”,那就变成了令用户反感的大数据“杀熟”行为。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在2008名受访者中,有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59.2%的受访者指出大数据面前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处于弱势,59.1%的受访者希望价格主管部门进一步立法规范互联网企业歧视性定价行为。可见,绝大部分的用户是反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

 

在2000年的时候,亚马逊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曾进行一场“差别定价”试验。在当年9月中旬,亚马逊选取了68种碟片进行动态定价,根据购物历史、上网行为等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报价。通过这一定价策略,亚马逊曾一度提高了销售的毛利率。

 

不过很快,亚马逊这种看似“聪明”的实验马上就被用户发现了,同时用户们发起了群体抵制活动。之后,亚马逊只得宣布停止试验,向消费者道歉,并表示“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都不会利用消费者的人口资料进行动态定价”。

 

显然,在亚马逊的这场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对同一商品的不同定价是集体抵制的。价格更高的人,同样的商品却花了更贵的钱肯定会不高兴。而享受较低价格的人,或许一开始会收益,但只要他持续使用,在这种机制下,他永远不会是价格最低的,永远会有人的价格比他更低,这种比较还是会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大数据应该被合理利用

 

与传统的商业环境相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平台方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对用户的个人画像了解也更加透彻,对用户的消费偏好也更加知悉。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公开透明和多平台竞争,也导致用户的选择增多,信息获取渠道也在扩大。

 

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平台和用户之间是相互透明的。如果这个时候,平台出现任何大数据“杀熟”行为,都将被所有用户所知晓,这会给平台带来极大的打击。

 

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本应当为了给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营销渠道,比如千人千面的商品推荐,C2M式的需求定制,等等。类似这样的大数据应用,既能提高用户体验又能提升平台效率,可谓是两全其美。而大数据“杀熟”行为,从长远来看,只会带来双输的局面。

 

目前绝大部分用户最大的期待,就是《暂行规定》出台后,能够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明确对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对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予以规定。

 

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从根本上对大数据“杀熟”行为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