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回来了。
2018年因女性乘客遇害事件,滴滴顺风车站在了风口浪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下线整改。今年7月柳青在开放日见媒体时说,“顺风车为什么迟迟不上线?就是因为害怕。”
然而最近,滴滴顺风车在APP公布了最新产品方案后,又站在了舆论的中心。新方案显示,试运营期间将在7个城市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这段针对女性特别设定的乘车时间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据清博舆情指数显示,新方案公布后滴滴顺风车热度达到最高值,日环比上升了10333.09%,共有事件相关信息82,296条,其中微博相关信息最多,占比58.25%。
11月6日,滴滴出行APP公布最新产品方案,随后大V@我遭遇了性别歧视 发布微博,质疑方案中“女性用户晚八点后禁乘”的规定,该条微博目前已有53万人点赞,很多网友发布了自己的看法。
“绝了,保护你的方式就是限制你,为你好。”“导致滴滴顺风车下线整顿的女乘客遇害时间是在下午啊?这是拒绝投入更多安全维护成本的懒惰做法。”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两级分化的讨论涌现出来。部分网友认为滴滴此行为属于性别歧视。
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滴滴没问题,“女生真难伺候,没条款说不保护你们,为了保护你们又说性别歧视?”“既然顺风车危险,建议打车或自己开车。”甚至直接给部分网友的发言盖上了“田园女权”的帽子。
@人民日报 评论道:“保护女性安全,就要限制女性夜间乘车吗?这是个欠考虑的商业决策。呵护女性的,从不是禁令,否则‘足不出户’才最是安全。 ”
除此质疑声外,也有网友提出了建议,认为可以对司机过往情况进行核查,选择部分司机可晚上接单,或夜间优先给女乘客配备女司机等方式。
求生欲强的滴滴火速回应了此事,11月7日,据新方案公布34小时后,@滴滴顺风车 调整了试运营时间,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时间均调整为5:00-20:00。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也在微博致歉:“也觉得现在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们不太好用,给朋友们添堵了,欢迎大家更多的批评与建议。”
没想到的是,调整时间后质疑声进一步扩大,有网友开始埋怨部分女性损人不利己,舆论风向从讨论滴滴公司做法的是否能保护安全转变为对“女权主义”的抨击。
滴滴出台新的方案,从诉求上看大家最应该关注的是安全问题,最开始的讨论也是围绕着新方案能否保证乘客安全进行的,然而随着一些不理智的言论出现,更多的声音开始批评“女权主义”。
微博是一个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体的平台,用户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参与讨论时部分用户很容易因为理解不同,偏离讨论的重点。传播学中有个概念叫舆论失焦,指的是事件或话题的中心议题反而被边缘性、衍生性议题所替代、遮盖,从而造成中心议题被忽视的舆论现象。
其中用户的情感因素会影响到舆论的走向。在舆情事件引起的讨论中,人们难免会在评论中带入自己的情绪,接受到相似的言论支援后,会将自己的观念进行自我合理化,很容易对持有不同意见的群体进行道德审判,最终使得理性讨论走向更情绪化的发言,形成舆论失焦。
因此,此次事件中,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聚焦在滴滴顺风车新出台的方案能否有效保护乘客的安全,针对女性设置的时间限制是否合理,而不能变成互相攻讦。
正如柳青在微博中所言,顺风车是如履薄冰地在试运营。其实在新的试运营方案中,滴滴顺风车针对产品进行了很多调整,比如永久下线了个性化头像、性别、标签评价等社交行为;增加了信息核验功能,乘车前车主需要人脸识别;长距离出行时,提醒用户设置紧急联系人,并自动对行程进行录音......
为了让乘客获得更安全的服务,滴滴是在努力整改的,不能因为一个规则,就否定了其他的努力。至于这些调整是否有效,能否保证危险不再发生,只能等时间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