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出身的36氪上市了。
近日,36氪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以12.58美元开盘,上市首日破发,较发行价14.5美元下跌13.24%,截止收盘,股价收于13.06美元。36氪成为了国内新经济服务海外上市第一股,年仅30岁的创始人刘成城也成为了纳斯达克最年轻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
据介绍,作为36氪集团旗下率先完成美股上市的子公司,36氪传媒的主要业务以提供新经济内容为核心,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吸引流量并开发出在线广告业务、企业增值服务、订阅服务等一系列的商业服务板块。
36氪的上市引起了大家对媒体商业模式的探讨和思考。
回首36氪过往
36氪创办于2010年,从媒体出发,经历各种尝试后以媒体资产上市,用时9年。和同期创办的美团、小米等互联网公司相比,36氪走的不算快。
提到36氪,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还停留在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互联网创业自媒体。2010年,大四学生刘成城创办了36氪,最初只是翻译海外科技新闻的博客,后开始对国内初创企业进行报道,成为一家科技创投媒体。
与其他媒体不同,36氪明确提出“不发布新闻稿和软文”,凭借着不说废话,只有干货的文章风格,让36氪成为了自媒体中的一股清流。从创立初期至2017年,国内很多项目首次曝光都是在36氪完成,通过36氪的报道,有54%项目最终获机构投资,36氪成为的当之无愧的头部大号。
见证了互联网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眼看着很多高楼倒塌又林立,在维持原有业务的基础上,36氪开始探索自己的转型之路。
为了和创业项目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2014年36氪成立氪空间, 为创业者提供办公体验和创业服务;2015年3月,36氪融资平台正式上线,让创业者快速跟投资人建立联系,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需求;同年6月,36氪股权投资平台正式上线,并与蚂蚁金服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依靠互联网和股权众筹的风口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36氪从媒体业务延展到其他领域。
现在上市,也许是最好的时机
其实,36氪的转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6年36氪开始拆分公司业务,氪空间和媒体业务独立运营,开始了快速扩张之路,但没想到的是,股权众筹融资项目因缺乏监管,负面缠身,氪空间则陷入了裁员、关店的传闻中,除此之外业内头部公司WeWork IPO失败,行业受到打击,36氪的转型之路一度走的迷茫。
资料显示,2016年12月后36氪再未继续获得融资,且36氪在2019年上半年的运营亏损为4990万元(约合730万美元),净亏损为4550万元(约合66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亏损则为831万元。不断的烧钱,快速扩张,加上今年互联网流量红利的逐渐消失,广告业务受到影响。
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好在36氪一直没有丢掉媒体业务,之前引入前《第一财经周刊》联合创始人冯大刚为媒体业务总裁,大量引进优秀媒体人才,将业务范围覆盖到全类型商业报道,为冲击IPO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择现在上市,也许是最好的时机,既可以增强36氪的品牌知名度,也有利于拓展业务。
36氪的成功上市,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内容咨询创业公司的营收来源始终离不开广告和营销两大块。
媒体为了改变单一的商业模式,都在进行探索,有人提供衍生服务,有人进入知识付费领域,还有人做起了电商。然而,今年3月虎嗅宣布摘牌新三板,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试图借全通教育挺进创业板失败,仿佛都在讲述一个事实,媒体的商业模式不是那么简单。
36氪将自身定位于“中国新经济的服务者”,志在继续拓展业务边界,探索更多元的商业模式。招股书显示,36氪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线上广告、企业增值服务以及用户订阅,2019年上半年,企业增值服务营收增至1.01亿元,占比总收入的50%,首次超过广告收入,成为营收的主要来源。
36氪的成功上市为媒体机构指了一个方向。凭优质内容吸引人,然后通过广告和营销作为收入的商业模式较单一,很难获得具有太大的投资价值。在自身定位明确的基础下,媒体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报道,还可以提供针对性服务。探索广告收入以外的变现渠道,才有可能成功。
当然,投资界对36氪的质疑也没有停下,认为它对内容创作者依赖性太大,还因缺乏《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等资质有政策风险。但不论怎样,36氪成功探索了媒体业务可能延伸的方向。对于其他媒体来说,刘成城“未来继续通过企业服务支持新经济企业”的表态,是一个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