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湖北孝感发生4.9级地震,武汉震感强烈。几乎就在地震发生的同一时间,@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发布地震快讯,随后@央视新闻 也发布该信息,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目前,有关湖北孝感4.9级地震的话题阅读1.1亿,讨论2.3万。据清博舆情系统显示,自2019年12月26日至2019年12月27日,共有事件相关信息44,158条。在传播媒体中,微博相关信息最多,总计34,819条,占比78.85%。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据以往惯例,每当自然灾害发生,除了快速赶到现场的工作人员,谣言也是第一时间“就位”,这次地震也不例外。

 


事件始末

地震发生没多久,一张聊天截图在朋友圈传的满天飞,有人说“晚十点多还有余震,比刚刚还要大。”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见识过多种谣言的网友在传闻面前没有惊慌,消息一出,不少人在微博求证,央视新闻、中国地震台、湖北省地震局、武汉市消防、应城公安迅速辟谣,官方的及时辟谣消解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然而,10点过后,余震没来,又有人开始传播另一条信息,预计凌晨4点会有余震,请广大群众保持警惕。@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再次在微博辟谣。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回到这条信息本身,不难发现它有很多漏洞。首先,这条信息传播频率高,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翻看评论区可以发现,不少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人都听过相同的谣言。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类似谣言已在全国多地流传过,当周围环境再次满足该谣言的传播条件,同一事件被更换地点后在不同的地方传播。

其次,信源不可考。如果真会发生余震,相关部门早已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大规模开展宣传、防范和应对工作了,又怎么会通过某个人在微信中传播。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可以发现,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大量信息会迅速涌入舆论场,场外的人关注灾区情况,场内的人发布求助信息,这也为谣言的滋生准备了土壤。为了避免谣言迅速繁殖,除了权威及时发声,跟进事件动态,网友对谣言是否具有判断能力也十分重要。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如今,网友已经炼出了火眼金睛,面对灾难时“不信谣,不传谣”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号,此次地震中的谣言还没走远,就由媒体、专家、网友一起组成的辟谣团队扼杀在“摇篮”了。


地震谣言的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Allport和Postman在《谣言心理学》中提出过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当一个事件与人们自身的相关性强,但确切信息少时,谣言就会悄悄出现。

地震谣言是谣言中的一种,不过和其他谣言相比,它通常以不确定的方式在群体中流传。毕竟遇到危险时,大家都需要做出举措来缓解对危险的紧张,这也意味着,地震谣言更易造成人们行为上的惶恐。谣言专家尼古拉斯•迪方佐曾说过:我们通过传播信息化解恐惧和未知。

不过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地震谣言的传播途径在发生改变。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那时国内的社交网络处于萌芽时期,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于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

舆见 | 孝感地震,震出了哪些谣言?

 

这时谣言多以口头传播为主,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呈现出树状的传播形态。在这种方式中,传播主体会成为谣言范围和规模的主要因素,传播主体可信度高,谣言更易被大众接受。总的来看,这种谣言影响范围小,但辟谣难度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谣言成为新的传播模式。2010年玉树地震时,社交网络展现了强大的传播能力,谣言的传播途径不再限于口头传播。传播主体通过微博、论坛、社交软件等途径发布谣言,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数人同时接受到信息,使传播范围更广泛,更复杂。

如今,谣言的传播是在多渠道、多方式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既有人际、群体间的组合,也有社交媒介、互联网络的介入,爆发出的舆论效力不可估量。地震谣言的传播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和经济损失,作为网民,在遇到谣言时不如冷静下来,多思考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而不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扩散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