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赵忠祥之子赵方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消息,中国著名播音员、央视原主持人赵忠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而这一天,是赵忠祥78岁生日。
赵忠祥50多年主持生涯中,曾参与多档节目的主持、播音和配音工作。他是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也是《新闻联播》第一个出镜播报的播音员,参与和主持央视春晚超过15届,直到现在,赵忠祥和倪萍的组合还让人津津乐道。
他的声音有着很强的辨识度,熟悉《动物世界》的朋友们看到“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就能脑补出那磁性的声音。有人统计,赵忠祥至今已为《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栏目配解说两千五百多部、集,解说文字一千八百多万字。
赵忠祥的声音伴随着很多人的成长,不少网友在评论中惋惜:“2020年的春天即将到来,那个说着万物复苏的人,却永远的陷入长眠。”
据清博舆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事件相关信息77,382条。在传播媒体中,微博相关信息最多,占比62.91%。事件热度在9时达到峰值,话题阅读量过13亿,讨论33万。
为什么名人去世后,人们会在社交网络上缅怀?
有了社交媒体之后,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感觉,每当名人离世,社交媒体都会被刷屏。悼念与缅怀交织,“云悼念”仿佛成为了一种仪式。
美国新闻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曾提出「传播的仪式观」,指的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他把“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 将传播视为文化,是一种维系社会存在的纽带,传播不是表面上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维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仪式性活动。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媒介呈现的媒介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是受众被“邀请”来参与的一种仪式。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仪式观发生了改变,许多悼念仪式并非由某一组织主导,而是由受众自发形成,通过共同参与仪式,受众在虚拟空间制造了短暂的群体认同,传递了作为共同体存在的价值。
我们会对陌生人的离世无动于衷,但当熟悉的人、哪怕有过一面之缘的人离世,内心就会有所触动,因为我们曾彼此见证过生命中的某个时刻。
名人对于我们也是如此, 从李咏、霍金、余光中到赵忠祥,虽然没有陪在我们身边,但对于记得他们的人而言,他们的文字、声音,曾带给我们愉快而难忘的记忆。
名人似乎成为了一个符号,承载着一定的回忆,而他们的离去,像是宣告了自己和往昔回忆的告别。人们自发在社交媒体怀念,除了对逝者本人的尊重,也是在对曾经的美好回忆喊话:请你不要消逝。
当然,在这场怀念中,也有一些人是在他们离去后才了解他们。或许我们真的没看过《时间简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知道霍金为物理领域带来了极大的贡献;或许我们没看过赵忠祥主持的春晚,但当听到电视机里传来“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的声音,你就知道在放《动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