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曾是移动互联网最火的一个风口。只是在过去的2019年里,当不少人意识到碎片化的学习既难以提升自我,又无法改变命运的时候,市场对知识付费的热情也正在逐渐降至冰点。
然而,就在知识付费市场走向低谷的时候,微信公众号却在“逆流”而行。
15日,腾讯微信团队表示正在灰度测试订阅号付费能力,符合条件的运营者可以前往公众平台开通付费功能。成功开通后,运营者可对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设置收费,用户购买文章后方可阅读全文。目前,运营者可在1元至208元里的35个价格档位选择合适的定价,暂不提供包年、包月等选择。
实际上,在帮助订阅号作者获利上,微信早已做过多种尝试,包括允许插入广告、允许读者打赏等,但这些举动对读者来说都不是强迫性的。在知识付费风口逐渐遇冷的当下,此时微信灰度测试强制收费的“付费阅读”模式,的确让不少人都感到了意外。
“蓄谋已久”的付费阅读
在知识付费走红的当初,微信其实就已经有推出付费阅读功能的迹象。
2017年2月14日,IT评论人洪波的朋友圈分享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现在开始出来卖以及这个公众号还会更新吗?》,称自己将开设收费专栏。随后,马化腾在这条朋友圈下评论道:“应该等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啊。”
图源网络
可谁知,这一等,就是将近三年。
一直以来,微信都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流量变现模式:广告主与流量主。广告主指的是发广告的人。流量主,指的是传播广告的公众号。微信通过在公众号文章中间或是文章底部智能嵌入广告,获取广告收益并与流量主分成的方式,给很多内容创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也助力了微信公众号生态走向活跃。
然而,这种方式有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所有的内容创作者的内在核心驱动变为了 “流量至上”,这对于能够创造深度内容的作者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于是,在知识付费火热的那几年里,一大批从微信起家的优质内容创作者纷纷离开微信平台开始“自立门户”。如今知识付费领域较为成功的罗振宇,其APP“得到”的最初用户群,绝大部分就是来自于“罗辑思维”所积累的微信公众号读者。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包括知识星球,丁香医生,十点读书,有书等等在内依托于微信成功发展起来的知识付费平台,也吸引了大量高质量内容创作者从微信平台上不断流失。
所以,尽管微信公众号的付费阅读功能姗姗来迟,但对于那些坚持留在微信平台持续输出价值内容创业者而言,仍将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举动。
付费阅读背后的担忧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微信在广告和赞赏之外推出付费阅读功能,为他们开辟收入来源的新途径,的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是不少公众号读者,对此却似乎并不买账。
在新浪科技组织的一项关于“微信公众号测试收费功能”的微博投票中,总计超过4.8万网友的投票里,有超过七成以上的网友直接选择“取关”,表示无法忍受这样的操作。
虽然这个投票不能完全准确地代表微信用户意见,但从相关推文的评论区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的用户目前对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仍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其中,绝大部分的意见集中在付费阅读后遭遇“标题党”、图文不符、内容质量较差等问题的担忧上。
当前,对于优质的原创文章,用户并非没有付费渠道。在现在的微信公众号赞赏功能里,读者可通过“喜欢作者”功能,对作者进行赞赏,赞赏金额从5元到200元不等,并且还能由赞赏者自定义。
与现行的赞赏功能先看内容再付费模式不同,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则采取的是先付费后享受服务的主流知识付费消费逻辑,这种模式自然而言就带来了用户对付费内容的担忧。
这种担忧,微信团队自然也考虑到了。在15日发布的公众号付费阅读测试公告中,微信团队对订阅号付费能力包括开通资格、付费渠道、结算比例、文章价格等一系列细节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微信在思考如何变得更优秀
在深知此时会引发较多负面情绪的情况下,微信仍然甘愿“逆流而上”推出订阅号付费阅读功能,也是有自己的考虑。
有数据显示,截至到2019年10月,微信公众号的平均打开率已仅有1.2%,这意味着微信正面临着整体流量大幅流失的严峻现状。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除了优质内容创作者出走之外,迅速崛起的信息流资讯和短视频平台,也在抢占用户的大量空余时间,这些都对微信平台的用户留存产生了挑战。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微信团队也做了不少尝试,例如推出朋友圈短视频,将订阅号文章改成信息流等,但都收效不大。
在知识付费发展趋缓的背景下,微信此时开通订阅号文章付费功能,一方面会极大的刺激内容产生者将外部平台的内容创作源动力返回到微信公众号上,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多年市场培养出来知识付费习惯的消费者,再一次吸引到微信平台之上。
在2020微信公开课PRO演讲上,微信曾首次披露小程序、小游戏商业增长数据,对各类商业化形态都有加速的计划,而付费阅读功能,仅仅是其信息流服务商业化过程中的一小步。
不管是前几天推出新的表情包,还是昨天宣布开启付费阅读灰度测试,我们都可以看到微信在2020年里不断出现的积极变化。从这一系列的举动我们也可以看出,微信这个诞生已经接近10年的国民级社交软件,依旧在继续思考如何才能变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