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导读:
好像一瞬间,全世界都在说“媒体融合”,那么这是不是大势所趋?在新媒体指数举办的沙龙上,中国记者杂志社的值班主编陈国权当场“掀桌子”,表示自己就是来“来踢场子的”。我们和他到底什么仇什么冤?还是有什么误会呢?
大部分人把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混为一谈,然而两者并不完全等同。在去年8.18之前我们谈“媒介融合”,它是指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趋势,比如手机就是媒介融合的产品,具有多种功能。而“媒体融合”,则是指传媒机构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传媒集团拥有多种媒体形态,然后让旗下的各种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这个其实媒体机构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在做了。
“818谈话”中提到的是媒体融合而不是媒介融合,那么中央为什么会重视媒体融合呢?是要解决传统媒体遭遇的困境、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吗?
政府曾在多个场合讲到,要坚守国家舆论阵地,占领战略信息传播制高点。所以从中央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抢占舆论阵地。就这个方面而言,《人民日报》忠实履行了中央赋予的使命和职责。它的人民媒体方阵,包括29种报刊、44家网站、118个微博机构账号、142个微信公众账号以及31个手机客户端,用户总数达到2.5个亿。在各个重大场合和事件中,它的新媒体形态都发挥了应有作用。
然而对比其他大多数传统媒体,它们投入、布局和运作了大量新媒体,但是这些媒介形态背后都是没什么盈利的,盈利规模相对于整个传统媒体的体量来说微不足道,能够实现稳定盈利和稳定发展的少之又少。《人民日报》布局新媒体的主要诉求不是盈利,而是坚守国家舆论阵地。不是每一个传统媒体都是《人民日报》,地方媒体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
传统媒体这几年的困境一直没有突破,广告收入急剧下滑,而媒体融合则对此无能为力。媒体转型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复杂的问题:媒体发展、员工福利、社会责任和舆论阵地等。而媒体融合目前只能解决舆论阵地和社会责任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传媒转型的路径应该是多样的,媒体融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区域整合、做大主业、广告盈利等都必须坚持,还可以开发房地产、游戏等多元产业,从而支持舆论阵地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通过观察,大部分新闻网站都在盈利和亏损之间徘徊,基本没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这跟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形态的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缺乏一定的发展路径。
媒介融合有一个理念问题,核心就是不要相信那是给你加上的翅膀。拿其他行业做例子,比如飞行汽车,虽然声称融合了汽车和飞机的优点,但至今没有投入使用。这说明得到媒体的关注并不等于有市场价值。再比如动物界的猎豹,之所以成为跑的最快的动物是因为在体型上做了重大牺牲,如果有了猎狗的强壮就不一定有现在的速度了。只要涉及到竞争的问题,融合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传媒的竞争也是如此。
融合的媒体在某些方面作出妥协,就弱化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中,却需要把自身优势发展到极致。现在我们提出“媒体分化”的概念,认为分化是媒体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融合。当前媒体受众分众化明显,那么多的媒体形态,只有进行分化专注细分领域并成为领先者才能受到人们青睐,在竞争的环境下淡化个性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在新媒体领域中也是这样,逐渐地极致细分。比如,在传统媒体中不可能有像《中国钓鱼报》这样的报纸出现,但网站可以,甚至能够细分为海钓、河钓、湖钓、咸水钓、淡水钓等等。如中国海钓网,它有很多广告,美国代购、钓具、鱼饵等,运营者却只有两三个人。再比如熊猫频道,只是展示熊猫的日常生活,却赢得了国外人群的大量访问。所以说,任何边缘需求都应该并值得被满足。另外,微信也有分众化的趋势,比如一些微信矩阵的布局。分众化的垂直的账号会在微信平台获得更多的关注。再举个例子,手机是非常典型的分化产品,它有着儿童手机、盲人手机、老人手机以及我们使用的智能机等一系列满足不同需求的机型。总之,媒介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分化。